基于各阶层诉求的图书馆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时间:2022-07-21 12:29:36

基于各阶层诉求的图书馆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摘 要]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界思考图书馆建设问题的重要角度和研究基点,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文章从政治家、大众、设计师三个方面的诉求来分析建构图书馆建筑与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特征,对指导图书馆建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些人性化依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空间;大众诉求

[中图分类号] G25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54-4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brary Buildings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All Classes

Yan Xiaofen

(The Institute of Document & Information of Henan University ,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People-oriented" is the important point research focus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thought by the library field in recent years, and "People" points at all levels, each layer has its own demand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demands of politicians, the public, designers, people-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y architecture and space design were analyzed, some humanized bases to guide the library build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people oriented”; library building; library space ;demand of the public

中国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记忆中,收藏大量图书的“藏书楼”是文化渊薮,一间布置简洁、有数架图书和一桌一椅的书房则是文化人心中的桃花源。近代以来,除了古代历史传说的记忆中关于藏书楼的形象外,西方图书馆的“大众化”、“开放化”图书馆理念也渐趋普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图书馆权利观念的普及,则更强地拉近了公众和图书馆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图书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公众需要所建设的图书馆,即是以公众人性化需求为旨归所设计和建设的图书馆,即“以人为本”。

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这就增强了“以人为本”的复杂性,主导建设图书馆的往往是政治家、设计师、图书馆领导,由于各自对图书馆理解不同、理念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也有自己的诉求。怎样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达到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近些年图书馆界面临的问题;同时以往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析较少详细具体,一般偏重大众,忽略了政治家和设计师的需求,三者缺少沟通与兼容,因此在实践中三方利益也很少能够全面顾及,造成新建图书馆的部分残缺,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烦恼不断,读者苦不堪言,政治家大失所望。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科研、教育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了解各个阶层的需求及变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特征这个老话题重新解读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详细分析了各个阶层诉求差异及原因,以便探求各阶层的共性,并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兼容,为今后图书馆建设和设计者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以利于尽可能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1 政治家的诉求

1.1 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的图书馆

政治家,在这里主要指直接决定修盖图书馆的某阶层首要领导。政治家往往将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极度个别的疯狂时期外,都是把顺应文明发展、弘扬文化前进作为王朝和政权合法性因素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历朝历代修书编书建藏书楼,如清朝乾隆皇帝修“四库”、建“七阁”,就是这种心理的代表。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筑,成为民主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普及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的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图书馆馆舍的建设,即使是在图书馆事业总投入量不大的情况下,图书馆建筑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多数为标识性建筑。较具代表性的包括80年代中期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此后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甚至一些中学图书馆,都被建成了“地标性”建筑。各级地方政府在图书馆建设规划时,也充分认识到“一个地区的政府和国民往住把该地区中心图书馆建筑视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把图书馆建筑提高到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就的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位。”[1]

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鉴于国外、港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经验,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专业界就明确提出“大学图书馆建筑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要求大学在建设图书馆时,要把图书馆建设在学校的主轴线上、要成为教学区的主要建筑、要成为校园景观中具有象征作用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要新颖[2]。

无论是作为公共图书馆建造主持者的地方政府官员、还是作为大学图书馆主持建造者的大学校长、部门主管,他们在把图书馆作为一种标识性建筑,建设得尽量高大、宏伟、壮观的追求上,与虔诚的宗教信徒对教堂(寺、观)建筑的热情要求其实具有一致性,即都寄托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信念,作为一个可寄托心灵和精神的殿堂,而不单纯把它作为一种实用的“物”。

尽管政治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一些地方简单地把高、大、多、奇作为标志性,要求把图书馆建成鹤立鸡群的超高层建筑,甚至要求图书馆成为高教园区最高的建筑物,这是完全不符合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要求、违背图书馆建筑的科学规律的。”[3]但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上升期,各地建设大型、超大型图书馆建筑的冲动比较强烈,可能会有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的图书馆建筑出现。对标志性的理解需要斟酌。

1.2 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在现有的条件下,政治家往往是出钱方,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投资方,因此一方面要求图书馆有地标特征,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比较关注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要求耗能低、更舒适,即绿色的图书馆建筑。

一般而言,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这类体量巨大的开放性建筑,历来都是公认的高耗能建筑,“高、大、上”的代价是建筑成本高、容积率低、高耗能、维护成本高,越是那些“艺术性”品味高的现代建筑设计,其能耗往往越高。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能源技术,可以实现“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4]如目前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的“零耗能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等。而且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都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我国也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绿色图书馆建筑将陆续投入使用。

2 大众的诉求

图书馆是因为大众的需求才建立发展起来,而且图书馆人员是大众的一分子,因此图书馆管理者的最基本诉求与大众的诉求是一致的,同时比民众的考虑更为周全、前瞻,他们的着点在于“用”。

2.1 文化“圣地”

图书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基本上就是收藏有大量的书、报、刊供人们使用,是普通人心中各种社会公共场所中比较“高雅”的地方。

古代人理想的读书地方不一定要宏宇广厦,但一定要宽畅明亮。在有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还要有适当的家具布置,有方便易查的图书,有爽心悦目的环境美化。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图书馆,应是“理念科学、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读者舒适、管理方便、环境优美、造型优雅、特征鲜明,为人们创造良好学习、工作、研究和交流环境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建筑物。”[3]我国图书馆的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按照人们对读书“圣地”的设想一步步成为现实:图书馆建筑变得越大越宏伟,内部陈设越来越豪华,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图书资料使用越来越便捷,工作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图书馆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甚至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实中的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期望,图书馆不妨按照人们对天堂的想象去建设。

2.2 提升身份认可的作用

作为用税收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民众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到这种已先期支付过的服务。在商业服务领域越来越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以后,在“文化权利”“普遍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图书馆权利”“免费开放”等国家政策引导和主流媒体的观念普及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也成为普罗大众感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场所,普通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到图书馆来检验和认可自己的公民地位。杭州图书馆所倡导的“乞丐与其他读者具有同样图书馆使用权”的理念,对这种社会意识起到了积极的肯定和促进作用。

2.3 环境愉悦

图书馆建筑设计和内环境人性化,追求对人的关怀和体贴。

什么样的图书馆建筑才算高度人性化?在图书馆的外环境上,一个好的图书馆应是选址位置适中,交通便捷;在有地势起伏的地区要利用高爽地势,有“良好日照通风和承重地层,环境幽静,少噪音干扰(按声学标准,图书馆允许噪音为40~50dB);远离城市干道、体育场馆、实习工厂和娱乐中心,馆舍四周宜设绿化带作为减弱噪音和灰尘的屏障。”[2]

在内环境的要求上,也就是图书馆空间布局方面,除了作为一般图书馆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外,未来可让人们增强阅读中愉悦体验的灯光、背景音乐、信息处理和传递、高效个人账户管理和结算,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身体健康、驱除不良外界污染和干扰的高科技产品和设施,都会在图书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当然这些都需要图书馆管理者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家”来布置,包括一花一草一木、装饰性的小手工、沟通管理者和读者的小贴士等,都有提升读者情感愉悦度的效用。

2.4 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因此图书馆建筑应该充分考虑读者习惯改变所带来的空间布局变化。

首先,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除了少数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能慢慢地“泡”图书馆慢慢享受安静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外,绝大多数的人使用图书馆都有着较为功利的目的,要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获得文献信息的目标,要求文献信息资源能即时方便地获取。如馆址选择,应该方便读者到达;楼层上下,应该考虑读者的时间和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需求;如厕,应该方便解决;流动大的服务不要楼层太高等。当然,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资源的技术装备和服务也需要配合。

其次,信息共享空间的占用将会越来越多。以往储存文献、文献阅读曾是图书馆空间最重要的职能,尤其是储存文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资源、网络资源、网络设施、图书馆人员的指导等成为读者主要使用的资源,即所谓的信息共享空间。在信息共享空间内,读者的学习、讨论、休息、打电话等都需要考虑[5],因此大开间、小房间的灵活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者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了。

2.5 小型社区图书馆应该实用、舒适、简洁

图书馆事业应该有较为明显的分化作用,作为城市或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大型图书馆将继续发展,并突出强调其情报功能,但为了满足中小型社区人们阅读、休闲和对信息的需求,应该建立起大量的中小型图书馆/文献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非常方便的基本通借通还书刊服务和普通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6]。

这些中小型社区图书馆将以经济、绿色、舒适、便捷为特征分散在各个居民区中,并应具有鲜明的外在装饰特征――如果可能,这些社区图书馆不管造型、楼层高度、大小如何,其外装饰应有自己独特的涂装和标识,像公安派出所、邮政所、麦当劳连锁快餐、连锁超市那样可以远距离即可识别的特征。

3 建筑师的诉求

建筑是图书馆的容器和外壳,虽然一个优秀的图书馆不一定有优秀的建筑,但优秀的馆舍一定会给图书馆增色,成为图书馆的名片。古今中外的著名图书馆多数都有不凡的馆舍建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建设中也把馆舍建设提到较高的地位,并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具备后,努力追求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每个图书馆的设计师都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他们既要图书馆能用,同时也要实现他们心中美丽的梦想。

3.1 图书馆建筑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图书馆是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公共建筑,图书馆承担的海量的文献收藏及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使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必须在优先满足其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出图书馆建筑的环境美、造型美和装饰美来[7]。因此,进行图书馆规划时,“要预计城市未来的发展,根据读者的数量及藏书量要求确定图书馆的规模,还要根据藏阅方式、服务内容、载体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布局。”[8]如在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阅览面积应按国际图联(IFLA)规定达到34%以上;学生阅览座位应达到学生数的15%~20%(文科)或12.5%~17.5%(理科);教师阅览座位应达到教师数的16%。还应根据学生数的10%左右建立人流量大的自习室,满足学生自修学习之需[2]。

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结构与模式,包括了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功能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尽量采用大空间、图书馆建筑的体型要尽可能采用紧凑集中的块状体型或其变形、基本采用模数式设计,局部突破模数式设计、建筑高度、重视多功能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现代化等方面的特征[9]。这就要求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特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

3.2 图书馆设计时的艺术性体现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习惯

“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基地,提供一个健康、明朗、具有整体感、秩序感的建筑环境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形象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4]图书馆内部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座位与学习空间、网络与人流量、自带设备与电源供给、窗户与空调、采光与避光、楼层与电梯、外观材料与维护成本、简餐与卫生、管理与配套设施、未来与第三空间[10]等诸多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设计时要本着坚持功能第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宜人的阅读环境。

3.3 图书馆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一致

图书馆不是独立的个体,它要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街道、绿化、地面、其他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文环境就是考虑图书馆建筑选址要便利读者使用,而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7]作为一种理想的规划设计,馆外应有较宽的绿化带,如草地、花园、树林等,并配备一些桌椅、水面(水池、喷泉、瀑布、小溪、鱼缸等)、雕塑等,艺术化地布局呈现,宁静、舒适,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现代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不同阶层各自的诉求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诉求也是合理的,同时他们各自的诉求也是其他阶层所需要的,因此应该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就是无论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其目的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为普罗大众服务,只有考虑照顾各方的利益,才能使图书馆真正地受欢迎。

参考文献:

[1] 林滨.21世纪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新模式之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07(1):27-28、62.

[2] 郑钟琨,郑松.大学图书馆建筑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1):21-25.

[3] 李明华.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P83-85.

[4] 陈虹涛.绿色生态的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建设,2007(1):P19-20、24.

[5] 闫小芬.新时期美国大学图书馆馆舍建设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81-86.

[6] 范兴坤.随社会而变:图书馆转型的历史内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33-40.

[7]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学研究[J].图书馆,2005(1):79-81、85.

[8] 钱嘉燕.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图书馆论坛,2004(5):178-179.

[9] 鲁黎明.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结构、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4(9):91-93、75.

[10] 朱茗.当前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细节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0(2):143-144、151.

上一篇:简述全方位护理对骨外科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 下一篇:李晨范冰冰秀恩爱停不下来 深夜吃火锅甜蜜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