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人才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27 02:30:45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人才机制研究

[摘 要]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阶段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面临着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本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引进政策有待改善、人才管理政策有待优化等难题。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人才缺口使航空人才开发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开发、配置航空人力资源,必须充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已有支持政策,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智力要素;人才政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36-3

Innovative Talents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Zhao Zhiqua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Th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of Zhengzhou airport is the first national air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pilot area in China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stage directly determine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talent demand. Th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of Zhengzhou airport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talent,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the introduction policies of talent needing improvement, talent management policy needing to be optimized, etc. The large market space and talent shortage make airport talent development become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we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Henan Provincial ,and must carry ou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Keywords:th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of Zhengzhou airport; intellectual factor; talent policy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根据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被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落实国务院批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省直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3〕92号)、《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13〕93号)等文件。然而,国内航空经济区普遍面临着人才供给不足的难题。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充分发挥“有形之手”(政府调控)和“无形之手”(市场调节)对智力要素的调节作用,创新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和配置机制。

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求

1.1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1.1 产业布局对人才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

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阶段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根据国务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主要包括: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1.1.2 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临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处于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机场规划与建设、交通规划与建设、产业规划与产业要素的初步集聚。处于起步期的航空经济区,强调航空经济行政管理人才、航空空间规划人才、产业规划人才、航空经济研究人才的获取与使用。

1.2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航空经济以航空价值链为依托,人才供给范围尽管拓展至全球,但首先依赖于其所在的区域。影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人才供给总量、区域人才供给结构、区域人才供给政策、港区-主城区空间关系。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的蓄水池。

1.2.1 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年)》,到2020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将达到90万,2030年达到190万人,2040年达到260万人。

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一是航空类人才,即直接服务于航空业的人才。例如,飞机驾驶、飞机维修、航空器材制造维修、空中乘务服务、地勤服务人才;二是航空偏好型产业类人才,主要涉及包括智能手机制造、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产业;三是航空服务业类人才,主要涉及航空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国际贸易等;四是航空规划与管理类人才,包括航空经济行政规划、航空经济空间规划、航空产业规划、航空经济研究、国际公司高管、高端商务人才等。五是航空类创新创业人才,即在航空航材制造、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领域、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1.2.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分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主要依赖于河南省和郑州市,其供给渠道主要包括:一是企业面向全国招工。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已经开建航空物流、电子商务、会展商贸、精密仪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8大产业园。入园企业面向全国招工、面向全球选才。二是本土高校培养。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等高校都开设航空类相关专业。三是政府招聘。

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面临的人才难题

2.1 人才供给矛盾突出

国内航空经济区伴随着航空运输业和政府管制政策放松快速发。然而,国内航空人才数量、质量与结构却远不能满足需求。据预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通用航空人才需求将达百万[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将面对其他航空经济区的直接竞争。

2.2 人才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富足的人口资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然而,郑州发展航空经济的人才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多三少”。这里的“一多”是指普通劳动力多;这里的“三少”是指航空类专业人才少、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少、高技能劳动力少。

2.3 本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国内知名的航空航天类高校主要分布于京津经济区域和东部沿海。省内专业类高校主要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安阳航空运动学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办学层次低,学科专业少,国家级重点学科缺乏,整体办学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航空航天专业人才需求。

2.4 人才引进政策有待改善

郑州空港区有关部门已经草拟出台系列等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但航空港区在人才引进政策仍存在体系不健全、政策吸引力不强等方面问题仍比较突出,在人才竞争中并不具有显著优势。

2.5 人才管理政策有待优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在地理空间上包括:郑州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规划范围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为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郑州市管理,规格正厅级,但其具体人事管理业务有赖其与郑州市区、中牟、新郑、尉氏相关机构的对接与合作。由于前者与后者存在工作距离,时间节拍不一致,影响了各项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

3 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支撑政策建议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人才缺口使航空人才开发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开发配置航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一方面,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省直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另一方面,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3.1 依托高等院校加快培养航空运输专业人才

3.1.1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开办航空类大学

郑州航空经济区所在地政府因应主动规划,整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本区域内独立或联合创办航空类本科高等院校,培养发展航空经济所急需的工程师、研发、运营、项目管理等高端专业人才或独立创办航空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机场管理、飞机销售、空乘服务、航空培训、航空俱乐部、地面维修等实用性技术人才。

3.1.2 引导省内高校围绕航空偏好型产业进行专业调整

河南省教育厅应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借助国家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契机,促使省内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支持省内重点高校,依托航空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培养航空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支持本地高校开展航空航天类培训项目,成立航空经济研究中心,培养航空经济党政管理干部或航空经济研究人员;三是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围绕航空偏好型产业,调整学科专业,强化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培训直接服务于航空产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四是鼓励省内高校通过在职MBA、继续教育、网络教育、项目培训等措施,为港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

3.1.3 加强与国内航空院校合作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应主动出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航空院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宣传推介郑州港区,鼓励各航空院校与港区企业联合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团队,鼓励各航空院校在郑州港区设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鼓励各航空院校为郑州企业实行订单制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联盟。

3.2 创新航空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航空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应尊重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这要求政府承认航空人力资源稀缺的现实,尊重航空人力资源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破除人力资源流动的体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支持航空类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吸引各种智力要素向港区内流动[3]。

3.2.1 提高郑州港区高层次人才承载力

郑州港区应加快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服务配套建设,加快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建设,争取欧美国家在郑州港区开设领事馆,鼓励外籍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申请在豫定居,满足高端人士,特别是外向型管理人才、总部基地人才、外贸商务人才的对高品质生活和便利工作条件的诉求。

3.2.2 完善航空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体系

根据需求,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内设立专业类人才交流中心、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岗位技能鉴定机构。鼓励猎头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入驻港区,为人才引进搭建桥梁,为入驻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3.2.3 推出部分中高层管理岗位,施以特殊政策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内优秀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外国高级人才,扩大公务员选拔任用的视野。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程度的人才制定不同引进政策。例如,借鉴河南省组织部、各地方组织部的做法,公开选拔教授级专家,赋予其副厅级待遇;公开选拔优秀博士(后),赋予其副处级待遇;公开选拔优秀硕士,赋予其副科级待遇。

3.2.4 超常规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根据港区发展需要,超常规引进行业(专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例如,对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国际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管理精英,可以比照省属国企高管赋予其政治待遇或经济待遇;对于国际知名学者,参照“中原学者”或省特聘教授赋予其经济待遇,甚至更高。对于港区创新创业团队,实施普惠性政策,优先立项建设省级研发中心,优先支持其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各类人才项目,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其知识产权申报及其产业化。

3.3 完善人才管理政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政策的落地实施依赖于其与郑州市区、中牟、新郑、尉氏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对接,为实现区域公平,提高工作效能,建议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户籍办理、住房保障等具体民生问题上,港区务工人员执行郑州市区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杨敏,曹允春,王婷.我国临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2] 张蕾,陈雯.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人文地理,2012(6).

[3] 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管理,2013(11).

上一篇:跟这些长腿星人学街拍才是正经事 下一篇:县级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