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挑战及建议

时间:2022-07-21 10:28:07

浅谈上海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挑战及建议

摘 要 青年公益组织是指由青年发起成立,并以青年人为活动主体的民间结社形式。上海作为我国青年公益组织的主要发源地和活跃地,十年来,青年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目前,青年公益组织及其发起的城市行动,已逐渐成为上海城市中一股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希望对近年来上海青年公益组织进展进行梳理和小结,并对未来青年公益组织发展及相关政策进行展望。

关键词 上海青年公益组织 发展进程 问题与制约 创新建议

一、上海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进程

上海在政策环境趋好的背景下,近年来青年公益组织获得蓬勃发展。据上海市社团局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6月底,上海市共有社会组织(含民非、社团和基金会)共计12783个(市区两级合计),中间约1/3组织为青年公益组织。(即以青年为主要工作成员,并以公益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因此,初步估算,目前上海青年公益组织注册数量在4000个左右。按1∶10配比模型,如计算目前上海青年非注册的青年公益组织、青年圈,大约有40000家,大体活跃在教育发展、生命健康、助老助残、城市融合、生态环保、文化倡导、公共安全、权益维护领域。除此之外,上海其他青年组织、社会组织,如各类车友会、交友会也开展了许多公益活动。

上海青年公益组织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正逐渐从“地下”转为“地上”,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上海2004年左右活跃的相关“地下”组织,目前基本都“地面”化,基本都注册成为正式化的正规组织。随着国家对四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登记政策的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公益组织,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已不再完全是草根性组织。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已逐渐开始形成相关品牌,有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关注点。“一组一品”或“一组多品”已成为青年公益组织,特别是成功青年公益组织的重要特征。青年公益组织工作专职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多,而在十年前,青年公益组织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兼业性的,他们往往有自身本职工作,社会组织工作多是其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工作。

同时,上海青年公益组织正展现出集群性质――即围绕一个枢纽型组织而生成或派生出其他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之间呈现“伞形”特征。上海以NPI(恩派,即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最为典型,在上海市民政局支持下,在NPI形成了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手牵手心理健康关怀中心、雷励青年发展计划等相关组织,并对这些组织给予了相关支持。上海青年公益组织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跨界性的特质,既有民间自发生成,还包括很多有政府、事业单位、共青团背景的青年公益组织形式。这些青年公益组织联动广泛,其活动领域不完全局限存在于社会领域,通过联动政府、企业等各种资源使社会组织作为一项事业,在上海已初步呈现出上、中、下游的业态。他们对社会活动的热情,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城市参与,而是希望能够逐渐引领相关活动,以往相关类似活动往往是由共青团发起的。

二、目前青年公益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制约

目前,上海青年公益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和制约。这些问题有一些是上海特有的,但是更多是具有全国性的。

(一)政策环境问题

政策环境问题主要是宏观性问题,目前青年公益组织在定位、注册、人才、税收、政府购买等各方面都有相关问题值得关注和破解。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说把青年公益组织以及与之相关的青年自组织到底界定为怎样的一类组织形式。在人才方面,当前的制约,一是领袖人才缺乏。二是职业型青年公益组织工作人员薪金偏低,人才流失严重。税收政策包括所得税和增值税两个部分。在所得税方面,目前社会组织不能够获得免去所得税优惠的支持;在增值税方面,大部分公益组织都无法获得公益捐赠税前扣除凭证,致使其往往无法开具相关票据,进而使其不能够产生对外界公益捐赠的吸引力。对于政府购买服务,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似乎都认为社会服务本身应当回避营利性要求。因此,政府购买通常只付给社会组织有限的成本费用。但是,从税收方来看,政府购买却又被当作营利性内容来进行处理。除此之外,大量政府机关领导普遍认为对于社会组织应当“养事不养人”。因此,只支付极少的项目运作经费。

(二)青年公益组织自身问题

青年公益组织发展的问题和制约不完全是外部的,从青年公益组织本身来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重视。从专业能力来看,当前青年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是并不明晰的。在整体发展初始性的背景下,往往是能得到哪方面领域资源就从事哪方面领域活动,专业化方向不明显,专业能力欠缺。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突出表现是治理结构不完整,决策仍由具体执行者执行,领袖对组织影响很大。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方式,目前青年公益组织的运作费用、管理成本、运作费还过高,青年公益组织社会透明度也欠清晰。社会组织的诚信发展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青年公益组织的外部资源筹措能力也较为欠缺。筹资主要依靠领袖的关系网络运作,偶然性极强,且常常不具备持续性。这使得青年公益组织对政府和企业有过强的依赖性。

三、上海青年公益组织发展展望与政策创新建议

对上海进一步加强青年公益组织建设和发展提一些建议。

(一)建枢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十所提的“社会管理”跃升到“社会治理”,实际上更为强调了主体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其意在营造的是一种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社会多中心格局。如果党政本身不有所作为,抓紧作为,就有可能在多中心格局中被边缘化。正是这样,在给予社会组织自身创设枢纽空间的同时,以党政主导“枢纽型组织”任务已迫在眉睫。必须要趁社会领域格局调整方兴未艾、社会资源仍呈现弥散化的现实之际,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公益枢纽型组织。这既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尤其是要在基层广泛形成共识。

(二)搭平台

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三项平台的搭建工作,一是创设“公益创投”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资助,财政拨款,形成相关公益基金,然后划定出年度最需要青年公益组织参与领域,邀请青年公益组织前来投标,筛选出所有投标中最有创意、最有效果潜力的社会建设项目,交付该组织去执行完成。再请第三方和受益者评估实施效果,评选出最优项目,从而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二是共青团可尝试建立“团联体”,可仿照地方政府培育“产业集群”做法,打通团的条线壁垒,将上下游的团组织、企业、青年公益组织集结起来,推动他们共同开展活动,并发挥团在中间的龙头、核心作用。

(三)构项目

要构筑涉青年公益组织的工作项目。这中间既包括面向青年公益组织服务的项目,也包括与青年公益组织共同合作解决青年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项目。一是要研究项目的需求,没有需要就不能上。二是要创新项目的实现形式,要建立“社工+志工”,拓展党政团与青年公益组织共同创意相关项目,实现对青年公益组织的引导,增进与青年公益组织间的感情。三是要狠抓项目的效果和持续性。做一个项目,实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要加强项目的评估工作,用评估去倒逼相关工作的实效开展。

(四)募基金

建议要努力建立“地方公益融资平台”,通过设计相关机制体制,打通各项资源间的链接,将企业社会责任注入平台,吸引企业实现“青年责任”。努力形成青年公益组织的“风投基金”、“天使基金”,既要放置于公益创投,让他们立项目,也要注重“输血”性,购买一些没有利润的,却又真正从事公益活动的青年公益组织的人员及工作框架,通过基金纽带团结青年公益组织。

(五)织链条

就是要编织公益组织的成长链条,要从大学生源头培养开始,建立社会组织成长链条。要形成青年公益组织的“选苗―培养―论证―入壳―孵化―出壳―项目支持―独立运转―跟踪支持―反哺”工作范式。在公益组织逐步成长后,形成面向大型项目的支柱型组织、支持型组织、配套型组织、衍生型组织的“公益组织集群”。

(六)育人才

一方面,要为社会组织人才搭建成长台阶,可仿照中组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等方式,设立社会组织“千人成长计划”专项,给予人专项支持;另一方面,要为公益组织人才破解难题,特别是落户难题、党员组织挂靠难题、职称难题,要协同人社部门,开发劝募师、社会组织员等职称体系。

(七)重激励

一是建议加大评奖力度,要通过激励形成面向青年公益组织的“正反馈”。建议在各级文明奖项中划拨相关名额给予公益组织。二是建议公益事业、社会事业部门探索,从优秀公益人才中招录公益管理者、干部机制,把他们输送到重要的主战场岗位上去,为党的文明事业、社会建设事业后继有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姚捷(1983―),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3班。]

上一篇:对外传播期刊在新形势下的融合发展 下一篇:对流动人口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