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标记研究

时间:2022-07-21 09:54:14

和弦标记研究

摘要:标记和弦是贯穿和声课教学及和声技法研究中不可省略重要手段。和弦标记有许多种类,而各种和弦标记均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某一和弦来说,不同的和弦标记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义,同一种类的和弦标记在标记同一结构和弦时也有不同写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和弦标记的由来及不同和弦标记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使我们能在和声的教学中以及和声技法的分析与研究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地、科学地使用和弦标记。

关键词:和弦标记;标记;音级标记;功能标记;音名标记;数字标记

中图分类号:J614.1文献标识码:A

在和声课的教学与和声分析中,使用和弦标记是贯穿整个和声教学与作品的和声分析过程中不可省略的重要手段。和弦有不同的种类和性质,而标记调式中各种和弦的特定符号就是和弦标记。标记和弦的符号有多种,不同的和弦标记法对同一结构的和弦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和弦标记在标记同一结构和弦时也有不同写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和弦标记的由来及对不同和弦标记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使我们能在和声的教学中以及和声技法的分析与研究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地、科学地使用和弦标记。(因三和弦与七和弦在音乐中运用最为广泛,其它高叠和弦也是在七和弦的基础上按三度关系进一步叠加而成,且在音乐中相对应用较少,故本文仅以调内音级构成的三和弦与七和弦标记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一、和弦标记的由来

和弦的标记有多种,有用罗马数字标记的,也有用功能字母标记的,也有用和弦根音音名的字母标记的等等。其中前两种还用阿拉伯数字6和64分别表示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用65、43、2分别表示七和弦的三个转位等等。那么,这些和弦标记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又是谁发明的呢?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和弦标记最早可追溯到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

1.数字低音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是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也是各有特色,……它既有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和手法的延伸和继承,也充满了各种新的创造,同时,新的理想和手法在16世纪中叶也即已萌生”。(注:参见桑桐的《和声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大部分的音乐体裁都普遍应用数字低音(Thorough bass――亦称“通奏低音”)的方法。当时,作曲家只在乐谱上的低音声部的上方(后来在其下方)写出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低音上方的音程――即应演奏的和弦音,演奏者在演奏时则根据低音数字即兴填补内声部的和声,这称做“实现”或称“填满”。

数字低音中的原位三和弦用3、5(有时还加写8)表示,但由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纯五度中包含大、小三度的和弦是“完满和声”,大、小三度是纵向结合的主体,其他纵向结构都倾向于大、小三和弦,所以原位三和弦通常不写任何数字,而七和弦则用“7”表示。低音的下方标写6或63 表示三和弦的第一转位,64为三和弦的第二转位。标写65、43、2(或 42)则分别表示七和弦的三个转位。若上方某音与低音的距离超过八度,有时还用9、10、11等复音程标记。数字低音的上方音程一般均为调内的自然音,若阿拉伯数字的左边(也有在右边)若标写升、降等变音记号,则表示该音与低音的实际音程性质(即非调内自然音)。

由于低音声部有的有数字标记,有的又没有数字标记,演奏者在“实现”时就会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旋律位置、声部的数量与排列、音响效果、音乐织体等等问题都需要考虑,同时还要具备对不同音乐风格有所理解与体会、掌握相应的和声知识与即兴演奏技能。因此,演奏数字低音在当时就是一项专门的学问。

数字低音通常有两个人来演奏,一个人用大提琴或者低音提琴或其它低音乐器演奏低音线条,另一个人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或者其它和声乐器演奏数字低音。演奏键盘乐器的通常左手弹奏低音,右手则根据数字低音来“实现”内声部的和声。

例1

通过上例表明,虽然当时(至少在1722年之前)还没有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的概念,数字低音只是乐谱的缩记方式,但数字低音的标记已经告诉我们――那个时候,音乐家已经知道了如此多的和弦结构了。而我们今天所运用的和弦转位标记中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来源于数字低音。甚至后来的某些和声教材仍运用“数字低音”标记在低音习题的下方作为练习提示,如[法]杜布瓦・弗朗索瓦・克莱芒・特奥多尔(Dubois Francois Clément Théodore,1837-1924)《和声学教程理论与实践》、[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korsakoff,1844-1908)《和声学实用教程》、[德]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传统和声学》等专著都在低音习题中标记“数字低音”。

2.和弦标记的逐步形成

和弦标记的形成,是随着和声理论的逐步建立而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复调音乐中,和弦的概念与调性观念均未形成,不存在和声的级数问题。到了数字低音时期,虽然和弦由低音上方的音程构成各种和弦结构,但当时还没有根音与转位的观念,因此也不涉及和弦级数问题。到了18世纪,大、小调式已经确立,各种音乐理论相继提出为早期和声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722年,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J.P.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又在其《和声学》中提出了音程与和弦转位的论点,明确了一个原位和弦与它的转位和弦具有同一基音(根音(注:泛音列中的前六个音正好构成和谐的大三和弦,所以,泛音列的基音也就是和弦的根音。))的原理,同时,拉莫还指出了根音进行是和声的真正推动力量,破除了以往人们认为和弦最重要的音是低音的观念。拉莫还第一个提出了属音的概念,并为音阶定了名,但有的用专门名称,有的用音阶级数,其标方法及不统一。他为音阶七个音的定名为:主音、2级、中音、4级、属音、6级、导音,在其1726年出版的《音乐理论新体系》中,拉莫根据4级音为主音下方五度音而称“下属音”。拉莫确立的主音、属音与下属音,为正确理解和弦级数与随后的功能和声理论的建立奠定的基础。拉莫的和弦标记也比较简单:谱表下方用加括号的大写字母表示调性,和弦下方用字母表示和弦根音,有的和弦用他所定的音级数字表示,“×”表示属和弦等。但这种标记方法并未付诸实用。

到19世纪初,和弦标记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更为系统、更为适合教学的和弦标记。德国音乐理论家G・韦伯(Gottfried Weber,1779-1839)先用大小写字母与其他记号标记几个基本的和弦结构:大写字母表示大三和弦,小写字母表示小三和弦,小写字母左上方加“”表示减三和弦,大写字母右边加7是大小七和弦,小写字母加7是小小七和弦,字母左上小写方加“”、右边加7表示减减七和弦,大写字母右边加7表示大大七和弦。这种标记也适用于转位和弦,区别了不同的和弦结构。这是G・韦伯建立在三度叠置的原则上的标记方法,但这种标记方法无法表示出每个和弦在调式内的音级位置,因此,G・韦伯后来又创立了用罗马数字的标记和弦的方法,并且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大三和弦;小写罗马数字表示小三和弦;小写罗马数字左边加“”表示减三和弦;大、小罗马数字右边加7表示不同的七和弦等等,可见我们现在使用的罗马数字的和弦标记方法最早的创建人就是德国的G・韦伯,甚至我们在转调时的共同和弦的双重标记方法也是G・韦伯最先使用,只不过标记调性时,G・韦伯用的是德文。

和弦的级数能表示各个和弦在一个调的音阶中所处的音阶位置,而和声的功能可表示一个调内各个和弦的意义与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功能和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是德国音乐学家雨果・里曼(Hugo Riemann,1849-1919)。他为了探索在音乐实践中的和声逻辑,准确地分析与解释了和声结构的意义,在吸取前人关于一个调内有3个主要和弦的基础上,建立了和声功能理论体系(实际也是一种和声分析的体系)。里曼在吸取了G・韦伯的和声标记的基础上,创造了系统的功能标记方法,即调式中的和弦分三种功能:即主功能――用字母T(Tonic的缩写)表示,下属功能――用字母S(Subdominant的缩写)表示,属功能――用字母D(Dominant的缩写)表示,小调中的功能标记一律小写,但和声小调的属功能则用大写D表示,而大、小调式中其它各级和弦则根据各自的组成音与和弦性质,也分别属于这三个功能组。里曼所创立的功能和声理论体系是他最主要的贡献,以至后来有很多人继续从事功能和声理论的研究,其中和声的功能标记也稍有不同。

二、和弦标记的种类与应用

当今的和弦标记有多种,有用罗马数字标记的,有用功能字母标记的,也有用和弦根音音名标记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调式音级体系的标记、调式功能体系的标记、音名体系的标记、混合音级标记四种。

1.调式音级体系的和弦标记

调式音级体系的和弦标记,简称“音级标记”,音级标记法是目前和声教学与和声技法分析中被广泛采用的在普遍采用的和弦标记之一。前文已述,音级标记是由德国的G・韦伯首先使用,并根据和弦的结构用大、小写来区分。但长期的实践中,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出版社所掌握的排版技术以及作者的书写习惯等原因,其具体写法也稍有不同。我们把音级标记法归纳一下,发现大体可分为三种写法:第一种,无论大调还是小调,也无论和弦的结构如何,表示调式和弦级数的罗马数字一律大写,罗马数字加“7”表示七和弦。由于这种和弦标记非常整齐划一,简便易记,易于排版印刷,且强调了和弦在调式中的音级地位,故这种和弦标记是目前多数和声教材所通用的和弦标记法。但这种标记法不能区分不同结构的和弦。有的专著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增三和弦与减三和弦的特殊结构,则分别在大写罗马数字的右上方加“+”与“-”来加以提示,如刘春荣先生的《和声分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一书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但大多的书籍却是在罗马数字右上方加“”来标记减三和弦。用这样的标记法虽然明确了增、减三和弦,但并没有区分出大、小三和弦的不同结构,调内各级和弦的结构仍然需要读者熟记于心才行。而[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了区分自然调式或和声调式中同级而不同结构的和弦,在其所著的《和声学实用教程》(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55年7月第一版)一书中虽然也一律用大写罗马数字,但凡是大调中含有自然Ⅵ级音或小调中含有自然Ⅶ音的和弦,就在其级数的右边加写俄文字母――н;凡大调中含有降Ⅵ级音的和弦或小调中含有升高Ⅶ级音的和弦就在其级数右边加写俄文字母――г。这种方法只强调了调式结构,并没有完全区别出不同结构的和弦。

第二种,凡大调式中的罗马数字一律大写,而在小调式中的罗马数字则一律小写;七和弦仍在罗马数字右边加“7”表示。如杨通八先生的《和声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中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标记和弦的。这种写法简便易学,明确了大、小调式的调式类别,但仍然不能明确和弦的结构。

第三种,也就是沿用G・韦伯所创立的音级标记(在之后的发展中也稍有变化),即无论大调还是小调,都运用大、小写罗马数字等表示调式中不同结构的和弦,大、小写罗马数字加“7”分别表示各级七和弦。

[英]E・普劳特(Ebenezer Prout,1835-1909)的《和声学理论与运用》(贺渌汀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1月初版、1951年4月再版),F・J・雷曼(Feidrich Johann Lehmann)的《和声分析》(顾连理译,音乐出版社1955年2月第1版),还有我国的萧友梅(注:萧友梅(1884-1940),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建人,1927年编写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书――《和声学》,1932年8月(上海)商业印子房印刷。)、吴梦非(注:吴梦非(1893-1979),1919年与同为李叔同高足的丰子恺、刘质平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艺术师范学校――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著有《和声学大纲》(上海开明书店印刷、发行,1930年版,1940年6月第5版)。)、萧而化(注:萧而化(1906-1985),是上海艺术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国早期较有影响的音乐教师之一,著有《和声学》,台湾开明书店,1960年版,1976年8月第7版。)等人的和声教材以及黄虎威先生的《和声写作基本知识》(1978年1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与戴树屏先生的《新和声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都采用了这种能区分三和弦结构的罗马数字来标记和弦的。但雷曼、吴梦非和黄虎威的专著中的小写罗马数字并非真正的小写,可能是当时的排版与印刷技术的限制,只是缩小了字号,而萧友梅、萧而化和戴树屏的专著的小写罗马数字采用的是“手写体”的小写,只有E・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运用》和(台湾)张锦鸿的《和声学》(台湾全音出版社1983年4月第8版)两本专著中的小写采用的是“印刷体”。另外,以上作者之间还有个别不同处:如E・普劳特、雷曼和萧友梅等人用Ⅲ'和Ⅲ'7 分别表示和声小调Ⅲ级三和弦与七和弦;雷曼和萧友梅用07标记半减七和弦、070标记减七和弦,而其他人对这两种七和弦均用07标记。调式中的七种七和弦分别是在不同的三和弦上加上不同的七度音而构成。通过上表不难看出,虽然用大、小写的罗马数字能准确地反映不同结构的三和弦,但却不能区分不同结构的七和弦,如大小七和弦与大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与小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与减减七和弦,故笔者建议对此种标记进行一些改进,以使和弦标记能反映具体的和弦结构(详见谱例2中“建议音级标记”)。

另外,不管和弦是密集排列还是开放排列,用罗马数字加“数字低音”来表示转位和弦方法,其标记都无法非常准确地反映和弦的实际结构与和弦音的位置,更不可能精确地表示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所以,有的作者虽然用音级标记,但不用“数字低音”来标记转位和弦,而是在罗马数字的右上角分别用1、2、3来表示该和弦是第几转位。如Ⅳ级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标记为Ⅳ1,Ⅴ7和弦的第二转位就标记为Ⅴ27等。桑桐先生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以下称“桑著”),以及华萃康先生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以下称“华著”)两书中都运用了这样的和弦标记法。不过,为了突出和弦的转位标记,后者还为表示转位的数字加划了一个圆圈(即用①、②、③)表示和弦的不同转位。但也有作者既不用数字低音,也不用“桑著”与“华著”的方法,而是用b、c、d来分别表示和弦的不同转位,如箫而化所著的《和声学》和E・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应用》两书中就是这样表示和弦转位的。

音级标记的特点就是能明确和弦的在调式中的音级位置,强调和弦的相互关系,但如果罗马数字不分大小写话,就无法反映和弦的具体结构。

2.调式功能体系的和弦标记

调式功能体系的和弦标记,简称“功能标记”。众所周知,和声一般是以欧洲大小调式为基础的。调式中的不同音级都有着不同的调式功能和倾向性,而建立在不同音级上的和弦也就具备了不同的和声功能。因为和弦的功能属性是由和弦的根音所处的调式音级地位与和弦构成音的倾向性而决定的。因此,这种和弦标记是功能和声理论的直接产物。在自然大调中,主和弦、属和弦与下属和弦分别用T、D、S表示;Ⅱ级和弦用Sp表示;Ⅲ级和弦用Dp(或Tg)、m表示;Ⅵ级和弦用Tp(或Sg)、SM表示;Ⅶ级和弦用DⅦ表示,其中p是德语parallek的缩写,意为平行和弦;g是gegenkiang的缩写,意为反平行之意;m是mediant的缩写,意为中音。若是七和弦,则在功能标记的右边用相应的数字低音标记。目前,运用这种功能标记的书籍较少见。

功能标记在实际应用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大调中,除三个正三和弦外,Ⅱ级和弦用SⅡ表示;Ⅲ级和弦用DTⅢ表示;Ⅵ级和弦用TSⅥ表示;Ⅶ级和弦仍用DⅦ表示。在自然小调中,所有功能标记一律小写,但级数仍保持大写;而在和声小调,由于导音的作用,属和弦与大调一样,用D表示;Ⅲ级增三和弦与Ⅶ级减三和弦分别用DⅢ和DⅦ表示。如前苏联的伊・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以及我国吴式锴先生的《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刘烈武先生的《基础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等专著中就是用了这种功能与音级的“混合功能标记”。

功能标记明确了调式中各级和弦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功能关系,明确了三和弦的结构,但没有明确增、减三和弦与各种七和弦的结构。

3.音名体系的和弦标记

音名体系的和弦标记,简称“音名标记”(也有人喜欢称之为“字母标记”,但这样会与功能标记混为一谈,故笔者认为用“音名标记”为妥)。“音名标记”写在乐谱上方,是流行音乐与爵士乐曲谱中普遍运用的和弦标记方法,也是目前在我国能见到的多数制谱软件如Encore、Overture、Finale、Sibelius等软件支持和弦标记,但同一和弦标记在不同软件上的写法是不同的。音名标记最早仅用于吉他弹唱的乐谱中,和弦的音型或节奏由演奏者自由发挥,后来,这种和弦标记法被广泛采用。虽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乐谱运用这种和弦标记时也大不相同,但其特点就是以和弦根音的大写字母为主体,在音名的右边加记相应的缩写字母与数字及其它符号来表示不同结构和弦。和弦根音若是变化音级,则变音记号常记写在右边。这种和弦标记又可分为横式写法与竖式写法两种(注:详见蔡松琦所著《流行音乐和声技法》第一章有关内容,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下面以A为根音,例举各种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写法。

大三和弦:A;小三和弦:Am或Amin;减三和弦:A-m、Amb5b5(或Am)、Am-5(或Am)、Adim等;增三和弦:A+或Aaug。其中m是minor――小的缩写;dim是diminished――减的简写;Aug是augmented――增的简写。

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A7;小小七和弦:Am7、Amin7;减小七和弦:A-m7、Am7(b5);A

-5m7、Ah;减减七和弦:Adim7、Am b7(b5)、大大七和弦:AM7、A7;小大七和弦:AmM7;增大七和弦:A+7(或A+7 )、A7(#5)。其中M是major――大的、大调的缩写。若标记转位和弦或指定低音和弦,则在以上标记右边加“/”或“on”,再标写低音的音名,如A7的第一转位为A7/C#。以上是此类标记常见写法,实际的写法还不止这些。

音名标记的特点就是能精确地表明各种和弦的结构。不论和弦的结构如何,同类和弦标记之间不会产生歧义,和弦的根音字母一律大写,和弦标记随和弦的结构而不同,音高固定,但这种标记法在明确和弦之间的音级关系及和声功能方面较为困难。

4.音级混合标记

所谓音级混合标记,就是用数字与音名标记的右半边混合而成的和弦标记法。在这种和弦标记法中,为了强调或明确和弦在调式中的音级级数,用加圆圈的阿拉伯数字代替和弦根音的音名,如大调的各级三和弦标记依次是:①、②m、③m、④、⑤、⑥m、⑦-m ,其右半边的写法与音名标记的右半边相同。也有将整个和弦标记加一个方框的方法,如:(即③m)等等。许多流行音乐乐手也较喜欢使用这种和弦标记法,他们常在即兴演奏前用这种和弦标记法在乐谱上标记和弦。

在运用这种和弦标记法时,也有的和声学专著中用罗马数字代替阿拉伯数字,如a和声小调的各级三和弦标记为:Ⅰm、Ⅱ-m、Ⅲ+、Ⅳm、Ⅴ、Ⅵm、Ⅶ-m 。蔡松琦先生的《流行音乐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与任达敏先生的《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两本专著中就有使用了这样的和弦标记法。这种标记法其实就是音级标记法,可能是受排版印刷的技术的限制,但又想精确标记不同的和弦结构,不得已才使用了这种“混合标记”。总之,这种和弦标记法是音级标记与音名标记的混合体,其优点自不必说,但作为和弦标记来看,书写时笔画较多。

例2(大、小调式中的各种和弦标记表)

三、结语

我们若将上面的各种和弦标记加以归纳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和弦标记只有两类,即“字母体系标记”与“数字体系标记”。前文所述的“功能标记”与“音名标记”就是属于字母体系类的和弦标记,而“音级标记”和“音级混合标记”则属于数字体系类的和弦标记。如果我们再将各种和弦标记按照近似唱名法的分类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将和弦标记分为“守调标记”与“固定标记”两类。前文所述的“音级标记”、“功能标记”、“音级混合标记”就属于“守调标记”,而“音名标记”则属于“固定标记”。各种和弦标记的写法与笔画不同,但从教学与和声分析来看,不管音乐移至任何一个调,“守调”和弦标记永远不变。而使用“固定标记”后,一旦音乐移调,就必须将和弦标记按照所移的新调重新记写,很是不方便。若能达到既能反映和弦结构与音响,又使书写笔画简便的目的来看,笔者认为运用能够区分和弦结构的音级标记法最为方便、实用。

通过上述的分析来看,各和弦标记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用途不同罢了。比如在作和声分析时,我们往往用守调类和弦标记;当遇到一些调性不明确的和声片段时,我们就可以暂时用音名标记代替。音级标记与功能标记较适合于理论教学与技法研究,易于排版印刷,但其中的功能标记在反映副音级上的和弦时,其笔画显得较复杂。而从“和弦标记应能反映和弦的具体结构,以便让阅读者很快地与实际音响效果联系起来” (注:摘自华萃康《关于改革传统和弦标记法的建议――兼谈九和弦的结构分类与转位标记》,载于《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报),1993年第3期。)的角度出发,音名标记、音级混合标记相对要合理一些,但两者的笔画也同样较为烦琐。其实,只要能将第一种音级标记能反映不同的七和弦结构,那么这样的音级标记就是最“完美”的和弦标记了(详见和弦标记表中的“建议音级标记”),这也许是G・韦伯创立此标记的“初衷”罢。

全面而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和弦标记,是我们学习和声的重要手段。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在学习与研究和声技法时准确地、科学地标记和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上一篇: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 下一篇:清代西传时调小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