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

时间:2022-10-17 12:03:31

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

摘要:空间的叙事性设计,是营造空间内涵和表达空间形式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列举国内外近年来空间设计的优秀作品,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出发,探讨有关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梳理空间设计思维思路,以期通过营造故事空间,挖掘和提高空间设计的价值。

关键词:空间;叙事性;营造;价值

中图分类号:TU-85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空间Space――源自拉丁文“spatium”,原意是“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是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见AmericanHeritage词典)在哲学范畴的空间词义,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秩序性的体现。具有可观性和无限性,可以用三个向度衡量之,它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和时间也不可分离。而在现实意义上的空间一词,指(可利用的)空地、空间。

假如把空间物质属性定义为:“以一定的建筑技术和美学规律构建起来的,是物质的、技术的、实用的。而它的精神属性是其对人的文化态度、哲学思想、宗教情感、伦理规范、艺术情趣与审美理想等思维抽象意识的投射与呼应。此二者通过建筑师的表达和营造成为传播和使用载体,使空间设计有了基点和可延展范围,并以其功能性和可阅读性开示建筑不可缺失的物质特征及其精神内涵。因此,不论从哲学范畴还是现实概念都可以看出,空间首先强调的是存在、可观、可体验的物质属性。也即,空间强调的是它的场所性和可利用性。落实到具体的环境中,它必须是一个要与人发生关系的具体区域,其讲求的是人的参与度及其具备生动内容的综合配置环境。作为一个“场所”,空间除了物质功能外,还具有精神的属性。正是其精神的属性使空间有了人的故事和情感,有了新的价值内容。要展现空间的精神属性内容,设计人通常用象征、隐喻与文脉般的视觉铺陈,运用叙事性设计手法,通过对特定的环境,造型形态,图案色彩,行为模式等的具体掌控,构建精神内容,营造空间故事。依此而论,对设计中空间内涵的探究首先应从人及其体验过程中的场所、实体、感观感触、景物交互等作为思考的原点。以叙事性设计的思维模式创造和开发新的空间价值。

二、空间的叙事性设计

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它必须有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对于这种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从未停止过:从史诗到小说到戏剧讨论叙事的体裁类型;从写实主义的角度讨论叙事的文本框架;从人物内在层面讨论叙事的主客观和人称,等等。叙事类型内容的发展更新,一直丰富着人们的思想表达形式。从叙事的三要素:叙事者、媒介、接受者看,叙事不只局限于话语,因为叙事的媒介并不局限于文字语言,这就使叙事性可以在非语言形式的其他艺术体裁中存在,如绘画、电影、戏剧、雕塑、舞蹈和建筑等等,表现为一种不是用文字或嘴讲出来的故事。由于叙事的前提是叙事媒介与接受者的传达关系,因此,空间若通过设计人进行叙事性设计(narrative design),使它与人的行为和感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个空间也就成为载体而被赋予了可叙事的内涵价值。

符合叙事性空间设计要求,必须有情景内容和情景空间。叙事性表达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场景和环境界面,尽管在表达形式上也许不如文字语言具体、写实,但其空间的表达语言应足以让人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故事梗概。一个有叙事性的空间,通常除满足所谓的“使用功能”外,还要满足“表达功能”。也即,做设计时并不只考虑功能问题的解决,同时更要考虑能否表达情节内涵。甚至应思考像文学作品一样收集故事和说故事的方法感动使用人,增加内容价值。

空间的叙事性设计不只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张永和曾作过对电影和建筑空间的研究比较,他说:“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与电影相比,建筑具备除语言(对白)外所有的叙事因素,比电影更多一个空间的维度。”

其实无论是对一个空间还是一个情景,叙事性设计就像导演一场剧目,一部电影一样,对全场的行为、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完全掌握和把握,这就需要除要有演员(功能、角色)以外,更要有主旨、剧本、剧情,能够吸引和感动观众(使用者)。在这里,空间的多层面象征机能可以将“历史”与“未来”映射到“现在”来。其中,“时间”已经被拉伸或扭曲,故事由一连串的小情节所构筑出来的多冲突意象编织而成。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在设计案的策划发展中,设计师要画出许多为了情节活动的电影场景般的图片来,强调在这场景空间的感性经验,而不只是空间的物质性。过去对于空间设计的物质化的加减做法和宗教礼仪意义上的精神空间表达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复杂的生活情感体验和可变的生活行为方式,现今空间设计的着墨点应该超越实体本身,让人成为空间环境中的主导因素,借由空间引导出的行为模式和这一模式生长变化的可能,激发人在其中的感受和想象,让不同的人从中得到属于自身的需求和领悟,演绎自身与空间环境的对话与交互故事。

三、叙事性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柯布西耶从一只贝壳开始勾勒朗香的屋顶轮廓,不但借此讲述着他对大海的想象与依恋,也为世人与圣神之间构筑出一个倾诉与聆听的密谧场所。若干年后一个来自日本的年轻人受启于此,带着崇敬和虔诚,设计了光之教堂,用清水混凝土写成的诗篇向大师致敬。当时的年轻人安藤忠雄今天也已成为设计大师。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建筑大师,无不是善于构思空间文本,利用空间创造意境情节,用空间来讲故事的高手。

在此以贝聿铭先生新近作品苏州博物馆为例。

贝聿铭先生用光,用留白,用对人与空间元素之呼应的精确掌控,将他孩提时私家园林的久远记忆植入今天的纯熟手笔,试图构筑一个“中而新,苏而新”的静思空间,向世人娓娓讲述属于中国,属于江南,既属于私人回忆,也属于公众情怀的空间絮语。

写到此,笔者又联想到贝先生的另一个作品――日本美秀美术馆。该案中的隧道和引桥,正是设计师要将参观者带入他的“桃花源”。建筑的魅力就在这里,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表达出对建筑的领悟,不过,他们一定能在内心里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对话。

图一美秀美术馆引桥

图二美秀美术馆隧道

图三美秀美术馆隧道出口

关于韩国华克山庄的W酒店,其所带来的酒店故事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该酒店以新的体验模式打破常规,通过对人在室内空间消费行为的提示、引导及大量情景配置,作出不同以往的颠覆性空间设计。W酒店自2004年开业以来,之所以倍受业内人士、明星和各类客人的关注,在于它的空间有情景、有叙事、有内涵,独特设计使其具有强烈故事性,让人惊喜之余而思考自己所在空间的真正含意。

图四韩国W酒店大堂一角

图五韩国W酒店Kitchen餐厅的木雕装置艺术品

图六韩国W酒店大堂

漫步穿越led变彩的灯林,进入酒店室内,没有司空见惯的以服务台为中心的酒店大堂,而是以living Room(起居室)的概念营造新大堂空间,给人以全新的空间感受。傍晚,天边渐蓝,人们随着音乐各自安排着自己的活动内容,在这里每个人都通过可叙事的空间任自己的现场感官享受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在具有强烈视觉语汇的蛋型椅子里,人们可休息、品茶及喝酒。人与装置的关系在其中非常得体,各种主题故事在整体和局部的装置中得以呈现。在酒店内的WooBar,设计师刻意制造着事件――通过韩国最长的18米吧台展开空间伏笔,凸现出自己的话题。

酒店内另一话题是Kitchen餐厅。设计师与当地艺术家合作,将巨大的木雕装置艺术品“Maze(迷宫)”安置于入口,将用餐经验与视觉体验融合为一,提炼出独特的空间语言。四季变化被设定为整体的故事线索,客人进入餐厅后,在游历中渐变着春、夏、秋、冬的主题。随着动线引导,透过透明多层次的空间,不断呈现出“季节庆典”、“生活节奏”、“时间流动”等四季流转的叙事意境,使Kitchen餐厅除浓郁都市风格外,还吹拂出一丝田园之风,让人在繁乱的都市中反璞归真。

为了营造酒店故事,强化酒店品牌,酒店各主要部位都刻意设计了W这一文字符号,它似乎向人们发出Who? Where? When? What的提示,且传达出有关Warm/ Wonderful/Witty/Wired/Welcome等信息。它们共同交织出温暖、热情、美妙、奇异的空间故事。

2005年完成的深圳万科第五园,是万科公司在深圳关外梅林的一个住宅小区。因教学需要,我曾带了两个班的同学去参观过这一近年我国住宅设计有较大影响的项目。该项目的特色和主题正如王受之教授所言,充满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作为情结(并且是骨子里的),当然有别于其他表面的、符号的中国风格。而是它的空间故事、空间情结以及通过这些所透出的传统又具现代价值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特别是对传统民居内敛文化的新演绎。在此区域,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古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居画面,看到一度缺失的生活方式和相邻之道。使人们重返平和、低调、朴素的中华气息。虽只见其景,但如见其人。万科第五园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结合中国人的伦理哲学,依据水土、气候特性、开放与私密,强调院落住宅这从古至今的永恒话题。以简练的现代主义基础,托举出现代生活的人文故事,利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重现飘香的国人文化。在具体实施中,以村、巷、院的故事,呈现传统生活画面。通过组织各深邃幽静、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通过廊架、挑檐、花窗等构件进一步讲述属于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居住故事。

四、结语

空间设计自古以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在生成人类社会最为庞大的物质财富的价值之同时,亦有效地再现着各时期的生动故事,反映各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空间叙事设计的方法,可作为某些类型设计思维的原点,结合空间设计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征,设计师在营造空间的功能和精神时,可借助叙事性设计的一些概念,有效地传递设计意图,实现设计目的。

上一篇:哈罗德·品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下一篇:和弦标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