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运用探析

时间:2022-07-21 09:51:32

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运用探析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课,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重难点知识的解决效率。微课程以小故事的形式,精彩地呈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信息”这个教学概念,并以间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式等内容,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58-02

微课程是指以十分钟以内的微小视频作为主要展示形式,利用建构主义思想,就某一特定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进行的富有针对性的集中、重点教学。随着新课改革的扎实推进,微课程开始走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微课程是移动互联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内容精炼、设计完善、形象生动等教学优势,对于要素多样、主体性和探究性都较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微课是不错的补充。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课,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重难点知识的解决效率,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微课可重复、能移动的特性,还将极大增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范围和弹性,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微课的种种优点,结合自身教学所得,就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运用进行策略探析,总结如下。

一、引入环节设置微课程,熟悉知识做预习

小学信息课堂教学黄金三分钟是指一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这是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薄弱且易分散,因此,教学导入能否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帮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将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我认为,在导入环节加入微课程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巧妙地设置微课程,既有利于增强教学导入的吸引力,丰富课堂教学元素,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们熟悉新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预热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引入环节的微课程,应该重点突出“趣”这一主题,即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基于这样的教学考虑,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生活贴近性、应用神奇性、形式多样性等方面来强化生动性,增强课堂引入效果,让学生们自觉积极地加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的课前引入时,我就借助了微课程这一教学资源。此次呈现的微课是一段三分钟的小视频,视频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被问到“你知道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吗?”之后,先是翻看家里的报纸,接着是查阅书柜上的书籍,然后打开电视新闻频道看了十五分钟,最后到网上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终于找到了他满意的答案,于是他打电话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这个小小的微课虽说内容简单,但环环相扣,精彩纷呈,学生很是喜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与模仿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们探究与实践的学习动机,为接下去的探究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同时,微课以小故事的形式,精彩地呈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信息”这个教学概念,并以间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式等内容,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知识教学设置微课程,分解知识促理解

差异性是我们教学中无可避免的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非常头疼,同样的知识点因为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别,而要进行反复地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进度。有了微课程,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教师只要将主要教学内容做成简单易懂的微课,在微课程中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分解编排,在微课展示过程中,再就各个知识的易错进行重点说明,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更为简单高效地推进,微课程要点鲜明、可重复、易操作,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二次学习,促进了因材施教,推进了分层教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编辑声音”这一课程内容时,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设计了这样的微课程内容:本次的微课采用“任务过关”的呈现形式,教师是微课的演示者。视频一开始就出现三个箱子,不同的箱子里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我打开第一个箱子,里面的任务是录音,于是笔者利用工具开始录音(这部分内容是用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为新课程的导入创设条件)。接着我开始打开第二个箱子,拿出任务卡,进行第二个任务――截取声音。在接到任务后,我开始演示如何利用录音机将声音截取出来。第三个任务是声音的混合,我利用编辑菜单中的“粘贴混入”和“与文件混音”对声音进行混合。这样的微课设计,通过分解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呈现,结构清晰,内容明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即便学生一时没有理解,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调出微课内容,找到自己掌握还不理想的部分,进行二次学习,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压缩了课堂讲授的时间,为学生的探究活动争取到更加充沛的实践时间。

三、探究环节设置微课程,强化主体益探拓

小学信息技术是探究性很强的学科,但受限于小学生思维发育还不够成熟,自主探究及创设能力还不强,自律性较弱等问题,探究环节仍旧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规范。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利用微课程,将探究内容与探究技巧有效地融合到视频等载体中,可以更大程度地解放课堂,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探究环节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这里笔者建议,教师在探究环节的微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引导性和差异性。引导性即微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探究行为要有指导意义;差异性是要设计不同方向的微课程,学生可选择喜好的微课程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修饰文章”这一课内容时,我就巧妙地利用微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堂探究活动。在这堂课中,我共享了三个微课内容,分别是“修改文字”“修改段落”以及“综合修改”,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以及兴趣特长选择完成一个或多个探究项目。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修改文字”这个探究微课,微课就会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里的探究引导也是有讲究的。微课刚开始会告诉学生,去哪里打开哪个文件,完成怎样的文件修改,并给出示范及提示。在告知任务之后,微课则会进行一系列的温馨提示,如“快暂停微课,开始完成任务吧!”“碰到麻烦了?将微课调到7分钟位置,有方法指导噢。”等等。在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问,根据微课的提示与引导,动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提前完成了微课任务,还积极地向另外两项发起挑战,有的学生则在完成的基础上,积极向老师发问。通过这样的微课设计,既体现了分层多样的教学原则,凸显了小学信息课堂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同时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原则,实现了师生之间自然而活泼的互动交流,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们的个性创造与动手实践提供了展示平台。

总之,微课程的使用有其天然优势,也有固有短板,究竟能在小学信息课堂发挥多大功效,关键还看教师。内容是微课程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将微课程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内容设置更加丰富有趣,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微课程的应用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断提升信息教学的自主性和丰富性,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刊.信息技术教学新尝试[J].成才之路,2009(20).

[2]刘建波.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施方案[J].教师博览,2014(06).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