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语言魅力的探讨

时间:2022-09-22 12:51:16

语文课堂教师语言魅力的探讨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情真意切、音韵和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言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61-01

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说,小学语文课堂时时离不开语言的传递,处处离不开语言的熏陶。然而,如何让语言的魅力尽情绽放在课堂之上,如何让语言的艺术灵动在教师、学生之间,则是小学语文教师所应重点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就小学课堂中语言的魅力进行探讨。

一、科学规范见真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于语言是否规范的辨别能力比较低,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缺乏较为准确的辨识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自身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述中减少和杜绝课堂教学语言不规范现象。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规范的语言第一要素就是要说普通话。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其通用性,广泛性,规范性使其成为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语言。可想而知,假如一个语文教师操着一口方言土话,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将是可想而知的。在规范教师讲普通话的过程中,首先规范的是教师发音要规范,吐字要清楚,用词要准确,语句要符合语法规范,不能出现病句、错句。例如,有的小学教师在上课中,将“shi”发音成“si”,将“rou”发音成“you”,闹出了“诗”“丝”不分,“肉”“油”不辨的笑话。

还有的教师上课,说话唆,一句话要重复很多遍。或者说话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本来一句话能说明的问题,往往要缀上一大堆没用的废话。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同时也给学生的语言规范,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造成了终生难以弥补的影响。

因此,科学规范地讲话,用普通话科学规范地授课是教师授课的第一要务,应当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生动形象展风采

生动形象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避免使用一些僵化的、平淡的、呆板的语句和语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课文中,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方法,化抽象为形象,变平淡为生动。将一些抽象的字词和概念具体化,把一些深邃难懂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集中体现在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桂林山水》一课中,对于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的时候,我用了如下的朗读:在读“漓江的水真静啊”的时候,我有意识压低了一下声音,让学生体验到静的氛围;在读到“漓江的水真清啊”的时候,我用顿显更加清澈的眼神,让学生的身心为之一震,感受到对清的理解;在读到“漓江的水真绿啊”的时候,我用放眼看着碧绿的田野的感受进行朗读,让学生融入到一片翠绿当中。正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表现,学生的身心也仿佛被带到了漓江水畔,感受着那份静,那份清,那份绿,教学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幽默风趣绽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它既可以营造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当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快乐的状态中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不仅如此,幽默还能及时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化解课堂中的一些意外情况。例如,在一次集体听课的授课过程中,正当学生们沉浸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只小鸟飞到了教室里,顿时,学生们听讲的注意力分散开来,眼睛都盯着到处乱飞的小鸟。于是,我灵机一动,就对学生说:“今天讲课的内容非常有趣,连小鸟也忍不住来听讲了。我想,小鸟来的目的一个是听一听我们今天讲课的内容,同时也要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听讲最专心,不被它所干扰。”听到这里以后,所有学生又都全神贯注地听讲了,一直到活动结束。

当然,课堂中的幽默绝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也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博取学生的一笑,而是应蕴含着教育智慧,时刻秉承对学生的一种爱心。

四、情真意切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那么如何完成这种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心感悟作品中的情感,用心表现作品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浸润下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记得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的时候,当读到“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时候,我用哽咽的声音缓缓地倾诉着一个孩子对父亲牺牲的深切怀念和无比伤痛。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出奇的静,我看到很多孩子的眼睛里同我一样,含着伤心的泪花。当读到“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都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里的时候,开始我用步步推进的情感,用对和平的无比渴望,节奏稍快的朗读,最后又用坚定的情感表达着“和平!和平!和平!”

正是通过融入课文,融入一个孩子心田的真情实感,我走进了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他们的心灵得以与文中的孩子,与老师的感情,紧紧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音韵和谐冶情操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语言,除了要求准确规范、幽默风趣、富有情感以外,还要有音韵的变化,有抑扬顿挫,富于婉转回还。这种音韵的变化不仅能让教学活动有趣,还能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这种音韵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认为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调的变化。语调的变化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音调变化外,还要体现在音调高低抑扬顿挫方面。教师要随着授课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时而柔和,时而激昂。记得有一次,让一个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他竟然不分音调,平声读了下来,结果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问学生为什么发笑,学生说没有声调的变化,不好听。后来,我让一个朗诵比较好的学生朗读,结果同学们都能全神贯注地专心听,听完后还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其次,语速的变化。与语调一样,语速的变化也是体现教师授课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语速过慢,会使课堂气氛压抑,降低课堂学习效率;语速过快,则会让学生失去了反应和思考的机会,很多该掌握和了解的东西还没听清就已经错过去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作品的需要,合理地选择语速,让学生听有所获,听有所悦,听有所感,听有所悟。

第三,语气的变化。语气是语言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它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它能够透露出来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各种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教育教学需要,依据作品表达的需要,或陈述,或祈使,或疑问,或感叹等,往往能够将作品的情感和神韵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陶冶。

总之,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密码。教师只有熟练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才能让语言的魅力绽放在每一个课堂瞬间,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语言的魅力也绝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长期地训练和持之以恒地揣摩和研习,愿我们每一个教师、每一堂课都能让语言的魅力之花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张中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探析[J].科学大众,2009(04).

上一篇: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优点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