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研讨论文

时间:2022-07-21 09:16:33

音乐欣赏教学研讨论文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从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音乐教学中有各种各样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几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倾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欣赏音乐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的欣赏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第一,教师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材料吸引学生去倾听。第二,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方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关系,同时根据音乐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风格,倾听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和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还要引导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和曲式结构,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小星星变奏曲》中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瑶族舞曲》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通过倾听使学生在音乐中认识和领会音乐的内涵。

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应反复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这既是对音乐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音乐欣赏心理的反应过程,即由外部音响感知到想象联想,再到情感共鸣,最后到理解认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倾听的同时,要遵循音乐欣赏心理反应过程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倾听层次的不断提高。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引感共鸣,最后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使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从而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二、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

欣赏教学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演,用歌唱,用乐器的演奏,用各种变化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从聆听音乐到欣赏音乐,并通过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题,将创作、表演与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在欣赏教学实践中,参与音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参与演唱音乐主题。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核心和精华,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主题常使人终生难忘。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并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演唱乐曲的主题或片段。

第二,参与节奏律动。引导学生利用节奏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这样,学生既不是单纯欣赏音乐,也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其他音乐感觉。节奏律动的方式有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动作、边听音乐边舞蹈等。例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瑶族长鼓舞》时,教师指出长鼓在乐曲中的节奏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合着节奏击拍,使学生立即领会乐曲的风格特点,进入音乐的情境之中。

第三,参与乐器演奏与创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的方式之一。以打击乐、竖笛、口风琴等简单乐器来参与表现音乐,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和感受音乐,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与乐曲产生共鸣,而且也能获得表演成功的自信和愉快,享受参与音乐的无穷乐趣。例如,在欣赏完《森吉德玛》的第一段缓慢而幽静、表现辽阔草原和无边大漠的自然景象的旋律之后,引导学生在原来主题音乐基础上加快速度,再用乐器演奏出来,结果旋律立即变得热烈欢快。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速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感受到音乐表现的奇妙,也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

以上参与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理解音乐所需要的体验,感受到丰富的音响,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让欣赏、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和创作融为一体,使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发展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到音乐中,通过音乐学习音乐,真正地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之美。

总之,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反复实践、灵活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下一篇: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