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7-21 05:28:12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一个社会发展的新名词、一个时代赋予的新产物、一个家庭永恒的累赘、一个家长的挥之不去的伤痛,这就是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丢下锄头,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换成了一踏踏的钞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外出的他们却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只好丢在家里由祖父辈或亲戚看管照顾,这样就滋生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他们大多是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则留在农村,和上辈的亲人、亲戚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他们聚少离多,缺乏沟通,缺乏亲情,缺乏关爱,而且也无法尽到监护义务和职责。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出现了严重亲情饥渴,以至于他们的身心、性格、学习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由于工作之便,加之所教的学生有大部分就是留守儿童,多年来,经常和这些留守儿童打交道,处理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对他们比较了解,现就其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的小鸟,总觉得别人都成长在父母温馨怀抱中,都有父母的呵护,自己却孤独无助,孤苦伶仃,和那些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无形中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而现有的监护人由于严重代沟等因素,又无暇顾及他们,对孩子们情感变化视而不见。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烦恼,许多地方都需要有倾诉的对象,有亲人的安慰。但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见一次面,这样就难以和孩子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甚至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因此,养成了他们孤僻怪异、不守纪律、我行我素的坏习惯。

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由于本身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低,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且有代沟,形成严重的管理盲区,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坚信棍棒底下出好人传统理念,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导致诸多顶撞祖辈、蛮横逆叛现象的出现。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平时总是缺乏保护而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此外,会使他们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这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体现。

以上诸多的原因(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导致这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严重,丧失学习信心、性格孤僻怪异、蛮横逆叛、心理骚动和抑郁,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了,它已经衍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若干年后的广大农村,将会出现严重的文化生态灾难,这种恶性循环,我们根本不敢想象。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来思考这些问题呢?

首先,家庭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现在农村的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依托放经济发展模式,考虑就地发展,便于照顾家庭和孩子;如果真的是生活所迫而必须外出务工,可不可以考虑留一位家长在家,这样,孩子心身疲倦时得到呵护,错误时及时纠正,孤寂时得以抚慰,进步时得以鼓励。如果条件具备,可把孩子接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安排恰当的监护人,认真落实孩子的监管问题,创设更好的监管措施、更多的谈话沟通空间,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创伤。

其次,学校要发挥地缘的优势。学校是儿童教育成长的主阵地,是留守儿童一天中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可以说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学校里,那么学校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高效关注留守儿童。将留守儿童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工作的范畴,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随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的变化;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班级开通与家长的电话热线,创设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渠道;每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母爱式的亲情教育,杜绝对他们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可以更好地弥补他们亲情关系的缺失。

最后,社会要创设和谐的环境。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抚平他们的心理障碍,他们就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近段时间央视报道“关注西部小餐桌”就是一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功典范。相关部门要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入学、就读提供优先的条件,杜绝以地域、户口等因素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设置障碍。当然这是个很艰巨的社会职能问题。

总之,我们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对留守儿童关注、关心和帮助。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起手来,共同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广大的留守儿童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Visual Search an... 下一篇:谈谈班主任管理工作及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