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时间:2022-07-21 04:53:10

浅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85-01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数年后,部分感染者免疫功能极度下降而发病。本院于2007年5月开始参与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在口服中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精心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5月~2011.6月,共治疗423例,死亡12例,脱落20例,转出2例,在治389例。其中,男211例,女178 例;静脉吸毒感染218例,性接触感染17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180例,纯中药治疗209例。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忧郁、恐惧 当患者被确诊为艾滋病时,患者自尊心遭受极大的挫折,加上患者本身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艾滋病就是绝症,即担心遭社会的遗弃,又担心自己不久就死去,所以常出现忧郁、恐惧的心理。

2.2 敏感多疑 有的病人患病后总担心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因此敏感而多疑,看见别人低语就认为谈论自己,而且担心自己的隐私及疾病会被医生或护士泄露出去或成为别人谈论的话题,因此产生不信任感。

2.3 自卑 由于艾滋病属性传播疾病,使艾滋病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患病后羞于启齿,再加上社会上的人群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使患者感到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认为自己死有余辜,出现身体不适也不敢对医生或护士讲,对康复极为不利,严重者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

2.4 怨恨、冲动 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输血或者献血而感染,常感觉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是社会对不起自己,因此充满怨言,对社会抱着仇恨的态度,常常出现不冷静、冲动的行为,有的病人患病后恨苍天不公,恨命运不济,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为报复社会故意伤害他人或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以求得心理平衡。

2.5 害怕孤独 艾滋病患者常害怕死亡,害怕与其他人分离,既怕给亲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又怕遭亲人嫌弃、冷落、鄙视,因此常常有一种孤独感,渴盼亲人照顾左右,渴望亲人关爱以表明自己并未被遗弃。

3 心理护理

在临床工作中,不同病人不同发病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千人一面的,而心理护理则是以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多一些关爱,做好心理护理,是预防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措施。方法是对艾滋病患者做到热情、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同情、关心、体贴、不歧视,使患者感到尊重和关爱。结果解除艾滋病患者焦虑、紧张、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

4 护理体会

发现艾滋病患者均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护理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此时的我们承担着亲人、朋友、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多种角色。

首先不以道德观来衡量患者,而是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患者,做到:(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是提供心理支持的必要条件。尊重患者和患者的人格、自尊与权利。艾滋病患者跟正常人一样,他们也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尊重。笔者认为要以真诚地关爱让患者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赢得患者的信任。本院曾经多次组织与艾滋病患者一同进行娱乐活动,并一起进餐,让他们敞开禁闭的心扉,宣泄内心的压抑和悲痛,调整自己的情绪,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掌握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要客观、耐心、不打断患者讲话,动作姿势要放松,表情自然,目光接触。在沟通中学会倾听,事实上听比说更重要。积极地倾听,不仅利于了解感染者和患者的困惑、面临地问题,也利于观察和感受对方流露的情感变化,在聆听中对方也可感受到你的关怀、同情和真诚。(3)以情感回应表示理解。在沟通中要做到适当地“共情”,即尽量将自己放在患者的处境中来感受患者的体验。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们的心境和需要。在交谈中适时地做出情感回应,可以用语言、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表达,让患者感到你的真情关怀。(4)正确指导及鼓励患者坚持中医药疗法治疗,因临床证明,此疗法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使患者的CD4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高度,延缓了患者发病,延长生存期限。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所患疾病,自己舒缓心理压力。通过心理护理,减轻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让患者认识生存的重要性,用极积的心态接受治疗。

(收稿日期:2011-07-18)

上一篇:中医阴阳平衡与氧化还原态平衡的关系及评价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2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