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腑辨证出发论治艾滋病

时间:2022-07-21 02:49:50

关键词:艾滋病;脏腑辨证;HIV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78-02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1~2]。其潜伏期长,死亡率高,病情复杂而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世纪瘟疫”。尽管西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至今仍未找到治愈的方法[3]。近年来中医药凭借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的方剂及药物,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艾滋病的治疗,日益受到国际医药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其在许多方面有着现代西方医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艾滋病脏腑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从病因及疾病归属论证脏腑辨证

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疫毒:艾滋病病毒,既不同于普通的六淫邪气,又有别于传统温病学中的疠气,是一种兼夹湿、热、毒、疠等的传染性病邪,外感湿热疫毒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包括两方面:①致卫气营血失常及脏腑功能逆乱,进而产生湿浊、火热痰湿、血瘀等中间病理产物,②致五脏气血阴阳虚衰、元气虚损,进一步导致各种毒邪侵犯和留恋、内陷,又促进各种中间病理产物的形成[4]。二是情志内伤。艾滋病大多是通过性接触、吸毒等感染而来,而由于社会法律、宗教道德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忧郁、焦虑等情志变化,导致气机紊乱,气血暗耗,久之则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使病邪更容易侵入[5]。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古人认为肾精“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肾精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部分患者房劳过度,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造成精枯液耗,真气散失,所谓“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抗病能力下降,邪气乘虚而入,留而不去,遂发为病[6]。由此可见疫毒之邪入侵人体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毒邪强弱,更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正气虚损与否是疾病进展的关键[7]。艾滋病疫毒感染人体后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化生“水谷精微”功能降低,正气逐渐虚弱,抗邪能力也随之逐渐减弱。脏腑虚损贯穿于艾滋病的整个病程,是该病的主要病因,同时其脏腑虚损的程度也决定着本病的归属,所谓“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这就需要根据疾病发生的主因,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明确疾病各阶段脏腑虚损之所在,进而“虚则补之”。

2 病邪侵入途径、邪伏部位与病机传变确定脏腑辨证

艾滋病疫毒入侵机体后,病位涉及广泛,某一病理阶段,不同疾病分期,侧重部位也不同。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脏腑辨证尤其是辨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更能对该病病位做出恰当地判断[8]。古人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9],患者当确诊为艾滋病时,难免引起震惊、恐惧等心理变化,进一步导致肝郁,肝郁则肝之疏泄不利,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就是肝病传脾。如果肝郁久滞不解,除传脾脏之外,还会逆传入肾,导致肾脏闭藏失约,精气流失,出现精血两亏。如果肾虚不足,元阳不力,则脾运化之功减弱,气血生化乏源,肾藏之精不能得以补充,出现脾肾两虚的病理现象。肝肾之间,肝的藏血和肾的藏精是可以进行互相转化的,即精血互化,精不足以血补之,血不足以精化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邪在传变过程中,其病机错综复杂,病位涉及广泛,某一病理阶段,不同疾病分期,侧重部位也不同,但从整个病程来看,随着病毒的不断侵袭,正气的不断亏虚,病势不断加重,其主线均围绕着肝脾肾,最后出现多脏俱病。由此可见,要充分抓住艾滋病病邪侵入途径、邪伏部位与病机传变的规律就不能离开脏腑辨证。

3 由临床表现选择脏腑辨证

艾滋病病程长,可累及全身多个脏腑、系统,病情复杂,证候较多。其主要临床表现基本可以归纳于脏腑辨证体系之中:早期以肺脾气虚兼有脾肾阳虚为主,可出现发热、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中期虚实夹杂、正邪交争,正气有所削弱,各种外邪乘虚而入,逐渐损伤肺、肝、脾、肾等脏腑,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质逐渐下降,出现易感发热、咳嗽、泄泻、乏力、淋巴结肿大、盗汗、或瘙痒、或斑疹、或口腔糜烂等。晚期伏邪已发,正气衰败,肝、心、脾、肺、肾五脏阴阳俱虚,致使毒热、湿浊、瘀血等各种病邪结聚,全身症状突出,表现为长期发热、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多汗、消瘦、全身无力、慢性泄泻、肌肤麻木不仁、口腔多处溃疡、白斑、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10]。《内经》云:“治病务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经络、营卫等均为条目不能为纲。对于艾滋病,虽然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我们只要把握住“治病求本”的原则,从整体出发,以五脏为本进行辨证分析,辨清疾病临床表现所反映的病因、病性、病位,以此确定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及早进行干预,才能把握住病变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真正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和优势。

4 应用脏腑辨证指导临床治疗

对于艾滋病的治疗,当以整体调理脏腑功能为本,兼以对症治疗。其方法是通过脏腑辨证掌握脏腑功能失调的主要方面,之后进行全面调控,促使五脏功能协调平和以化生正常的物质,匡复正气,增强体力,以正气驱邪淫,配合对症药物以缓危重之急[11]。艾滋病早期疫毒为重,以祛邪为主,扶正配之,从而达到延缓病情进展,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脏腑辨证以肝郁气滞、肺脾气虚兼有脾肾阳虚为主,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培补后天脾胃为主,兼以温补肝肾,清热解毒。中期患者正气已虚、疫毒偏盛、正不胜邪,应注意攻补兼施。脏腑辨证为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气郁痰阻等证型,脾肺气虚:治宜补气健脾;肺肾阴虚:治宜滋补肺肾;气郁痰阻:治宜理气化痰。晚期呈现正气虚衰夹有邪实内蕴之证,若以逐邪之法已失正气之内应,而扶正之方则有生机之可能,且可驱邪,故治以培补元气,温补脾肾,兼以滋养肝肾之法,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之品[10]。总之,宏观整体地协调脏腑功能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临床上应深悉脏腑功能失调与病情发生与发展的关系,调节五脏六腑,以恢复人体“精气”为目标,将人体正气功能的恢复作为中医学治疗艾滋病的优势。

5 讨论

脏腑,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正如《内经》所说:“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中医认为人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依赖于脏腑,各种病理变化也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多会影响到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改变的结果。各辨证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在确定病位时,往往必须落实到脏腑。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具有其他辨证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是辨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艾滋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注重脏腑辨证也显得至关重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艾滋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标本缓急、邪正盛衰等,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艾滋病由湿热疫毒引起,疫毒自外而入潜伏膜原,每因正气虚弱而发病。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疫毒之邪和瘀血痰浊内结是标,脏腑气血亏损是本。病位主要在肝、脾、肾[8]。由于各脏腑生理功能不同,其病变所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同。如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咳喘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呼吸窘迫、自汗等,脉象寸部虚弱,舌淡苔薄白。多见于艾滋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卡氏肺囊虫肺炎者。脾气虚、脾阳虚表现为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大便泻下清稀或溏软,受凉或食饮凉餐冷饮后腹痛腹泻,四肢困重乏力,多见于中后期泄泻患者。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吞咽不利,或腹中有包块,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或胀痛结块,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脉象弦涩,舌苔薄白,为艾滋病人因疾病或精神压力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肾气不固则表现为精神疲乏、头眩目花、耳鸣重听、腰酸腿软、小便频数、余沥不尽遗尿、小便不能控制,男子滑精,女子白带清稀,或习惯性流产,脉尺部沉弱,舌质淡苔灰白,多见于艾滋病后期免疫功能低下的体质虚弱者。因此,艾滋病的诊治当从整体出发,以脏腑功能整体辨证为根本。

总之,艾滋病的辨证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各有特点,但由于艾滋病的不同阶段病情差别很大,最后又大都归结在脏腑的病变上。因此,具体制定治法、拟定方药仍需结合脏腑辨证,明确病位、病性,辨别主次、标本、缓急,对艾滋病各期不同脏腑的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脏腑辨证优势,才能真正发挥中医增强患者免疫能力,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update on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United State[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1982,31(37):507~514.

[2]李敬云.艾滋病监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3]李华伟.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0,23(5):77~80.

[4]丁洋,李峰,王文奎,等.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暨治疗新突破[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18~2521.

[5]丁洋,李峰,关静.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4):60~62.

[6]徐志明,李铭,和丽生.对艾滋病的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2):12~14.

[7]尤松鑫.艾滋病中医证治概述[J].江苏中医,1999,20(3):3.

[8]方路,王莉,段呈玉.云南省180例HIV/AIDS的中医症状及证候的初步分析[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6,(3):10.

[9]王文奎,王峰,王岭.辨证论治艾滋病[J].中国工程科学,2007,9(8):30~34.

[10]蒋自强,王永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思路的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2):740~741.

[11]徐韶金.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艾滋病[J].甘肃中医,2007,20(2):26~27.

(收稿日期:2011-05-29)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病毒性肝炎13例护理... 下一篇: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研究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