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中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时间:2022-07-21 03:46:24

浅谈初中数学中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摘要: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克服难以理解的公式,怎样去理解去攻克,灵活应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兴趣。

关键词:数学 激发 探索兴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兴趣。我在教学中有几年的心德,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巧设数学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在潜力为主向的发展过渡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因此,精心创设好的数学教育情境,能让初中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我们就抓住这一特点巧设数学题。例如:,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解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

二、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给学生带来无比学习快乐,学生们才能尽情的静下心来思考、探索。 这种良好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有一个在独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敢于探索,乐于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要创造这样的氛围,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我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用我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作为一种智力开发和游戏,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在上数学课时,要对学生负责;我们要把自己所学毫不保留的给学生讲解。并且我们要从分的承认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和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当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做错了,我们要鼓励他不要气馁。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时刻感到他是你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与此同时,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数学提问和回答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作为数学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兴趣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启蒙者,中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激发 。因此,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数学,更好的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制约,对学生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制约性:例如:我们在讲数学概念时,那种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受到很大的限制。形结合,图形不能召之即来;讲数形运动变化,黑板上的图形却静止不动。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四、老师要有个人魅力,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

我们作为数学老师,每天教授学生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一些数学概念。如果一个老师都是用一种声调和一个知识,生硬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讲,我总觉的学生会长生一种厌学数学心理,从而使我们没有达到授课的目的。那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教授的内容呢?我们只有抛开传统的旧有的模式,一个人的魅力,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例如: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克服难以理解的公式,怎样去理解去攻克,灵活应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兴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下一篇:浅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