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林: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时间:2022-07-21 01:45:40

有人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上班做着喜欢的事儿,下班陪着最爱的人。对于魏东林而言,幸福想必就是在他不断了解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还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它做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拥有自然而生的智慧

无需太多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魏东林说他创立明伦书院的初衷,最早只是源于自己想读点书,论论道,游走一下天下的愿望。而之所以将书院取名明伦二字,则是希望大家能找回一种秩序,找回大家快要丢失掉的那份责任与义务。他说明伦二字其实源于儒家里的一个理念,伦为秩序、规则之意,明伦就是说这个社会要有清晰的秩序、规则和社会关系,他希望让众人明白,儒家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并不代表儒家不平等的思想,而是一个社会应有的秩序。

“道隐无形,在传播国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一直想着要扛起文化这面大旗,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顺其自然方能水到渠成。”在众人眼中算做儒商的他,在因太感性而导致书院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后,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思考书院的各种发展模式,现在更是提出了“私家书院”这样一个国内首创的概念。魏东林告诉我们,中国自唐朝开始,儒家就有了自己的书院,这是当时的士大夫、达官贵人为自己的圈子专门所设计的。虽然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的私家会所、庄园,但是却并没有做出该有的内涵,所以自己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建造一所真正能做到谈笑有鸿儒,能让大家论道、学习的平台。在这个模式的推广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会是自己做,比如成都,有的地方则会是和其它书院合作,然后导入自己的教学系统。

现在的魏东林,学会了在前行的过程中去静静等待该来的缘分。他很满意现在的自我生活状态。他说:“养生其实不是技术层面,而应该是文化层面的东西。”他很清楚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者,如果在传播国学的过程中,把自己标榜成了道德的模范,了不得的人物,那这个人一定有问题。“知行合一是大家追求的一个过程,我希望能和学生一起去成长、修炼,这才是传播的一个正道。无论是德行还是智慧,谁都不能说自己很完美、很完善。”他认为人生就两件事,一是心要修好,二是事要做好。他说自己碰到过很多人,要么只做事不修心,要么只修心不做事,但其实这二者是不可偏颇的。修心其实是修出一股静下来的能力,不是让自己变得没脾气、麻木不仁。要知道,一个人只有顺着他自然而生的专长与智慧,才能让事情做得更好。

因为兴趣而选择一份职业很简单,要做好却很难。从最初凭着一腔热血的感性到现在理性的坚持梦想,魏东林正在国学的这条路上前行。

国学让人懂得沉淀

与许多商学院不同的是,在所有明伦书院的学堂内都会挂上孔子的画像,而这里不强调人脉资源、不谈论各种聚会的的氛围,更能让你从内心深处得到一种宁静。魏东林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道家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同样也被他运用在了书院的管理之上。“十年的培训经历让我看清了很多问题,也让我明白了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长久,学员们也很珍惜这样一个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平台。我不会刻意阻拦学员之间的合作,但也不推崇,只要顺其自然就好。”魏东林开玩笑的说,这样的关系其实只适合人性比较成熟的阶层。但他对利益的追求虽说是一种冷的状态,但并不是排斥,只是一种心态的不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孔子经典语录,对于不惑二字,魏东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的不惑,不是没有困惑,而是人在四十岁这个阶段,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所以四十岁左右往往成为了人生的转折点,尤其是男人,这一时期可以让一个男人通过前二十年的沉淀,快速达到一个高峰,但如果根基不够扎实,也有可能摔个大跟头。已到不惑之年的他更以自己为例,说自己正是因为常常思考前20年的路程,才让他明白了人生的成功需要沉淀。他说他发现年纪在40岁左右左的成功人士,如果在这以前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人,企业会很少会出现问题。而在二十岁左右就抓住了机遇,得到人生第一桶金的许多企业家,在四十岁左右时很有可能就从金字塔的顶端就摔了下来。这样的心态也让他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心态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他说佛教里有句话叫做一切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40岁的他开始慢慢意识到,究竟哪些东西是梦幻泡影,哪些才是真实不虚的,不会在把梦幻泡影当做真实。“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但是我40岁以后才意识到简单的价值。当然,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魅力,20岁的时候,就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冲劲的时候,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你在开始沉淀、稳重。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相信这既是魏东林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亦是他对生活的感悟。

不把大器晚成看成是对很晚才取得成就的人的一种惋惜,这是现阶段的魏东林从国学中获得的人生态度。

学会修好心做好事

与西方文化相比,魏东林认为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其实早已成为了自身骨子里存在的一种潜意识。无论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北京,还是时刻散发着悠闲气息的成都,亦或是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从精神需求的层面而言,国学充实了众人的生活,人也因此变得更加儒雅。

虽然作为人类精神需求的两个端点,物质和精神本身并不矛盾,只要从中找到了平衡点,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但这一看似简单的方式,却让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对于这一点,魏东林可谓是感触颇深。他说他发现其实金钱的多少并不能和幸福感成正比,对于所谓的精英人士而言,虽然成天看上去忙忙碌碌,但家庭情感、企业可持续发展、子女教育、健康等问题同样没法避免,他们内心的空虚感甚至会感到更加强烈。对此,魏东林建议大家不妨少一些功利之心、减少目标感,不再刻意去追求任何的物质,单纯的把国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看待,当成心性去修炼,要知道,只有拥有愉悦的身心才能拥有水到渠成的力量。拥有了内在,你才能拥有整个世界。

作为在深圳、成都、北京等众多城市都有书院的明伦书院董事长,魏东林如何做到了在繁忙的日程里还能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态。当我好奇地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时,他只说了四个字:读书、禅修。不管有事没事,他不仅都会读上一些能让自己真正静下来的书籍,还会通过禅修进行身心的修炼,更是抽空便会打坐。“打坐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床上、地上都行,只要坐着舒服便好。”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不仅养心,更是养生不可多得的最佳途径之一。

不可否认,时下的社会显得有些浮躁,这样的现状不仅催生了正能量这一出现率最高的词语,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寻能让自己内心静下来的方法,在这其中,魏东林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也找回了自己,国学让他明白了何谓舍得,也让他知道了什么叫做静下心去忙。

上一篇:如何进入VC/PE行业 下一篇:五台山:清凉胜境文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