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诚于心,内化外显

时间:2022-03-05 08:55:27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与做人如出一辙。文如其人,文字是展现一个人品行的镜子。敢于在文章中写真话、表真情,是作者求真务实做人的写照,也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法宝。“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所谓“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即讲求实事求是,内心真诚,优秀的品质才能表现出来。作文亦如此。人生存于社会之中,文字表达的是内心,折射的却是生活,诚实与浮夸、真挚与虚假,会浸透于字里行间。

一、求诚于心,善积广纳

尽管作文要有文采,但过于苛求行文技巧、词藻华丽,就会失去小学生作文本有的童真、童趣,使得作文言不由衷,加入越来越多的成人色彩,迷失了儿童的本性。作文贵在立诚,只要学生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言词朴拙、幼稚,也是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己独有的风格。若作文以立诚为本,又岂会言之无物呢?

广泛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若想下笔有神,必须有大量的词汇作为基础,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是最好的积累词汇的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语言运用的习惯,使词语搭配愈加贴切。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阅读可以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强化内心的体会,使情感愈加丰富,有益于在写作中酝酿情感、抒感。从角色的角度来看,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读者的身份,在写作中又成为作者的身份;在阅读中了解读者的好恶,可对学生写作有所帮助,使他们学会在谋篇布局、遣词行文时,更多地考虑到读者的心理,使作文更具吸引力,容易产生共鸣。

研习经典。经典名著是写作最好的老师。首先名著经历过时间的打磨,其内容、文字对学生的语感、词汇积累、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的学习,极富研读价值。只要学生善加研习、善加体会,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名著的研习并不局限于教材,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选择课外读物,到更加广阔的空间领略经典著作的风范。当然儿童文学是最佳选择,因为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圈,贴近儿童的心理发育水平。

二、内化外显,说写结合

阅读是知识的内化,那么写作就是知识的外显。但知识的外显并非只有写作一个途径,在内化与外显之间,还有“说”。从表达形式及内容来看,写作实际上是说的书面化,而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写的前导,甚至可以将写作的腹稿用说的形式体现出来,便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写作方向,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能说会道。说与写同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尽管说在遣词造句上不及写来得规范绚丽,但其特有的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写作灵感的有效途径。

如习作《成长的烦恼》,在教学中以“说”为前导,以“写”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可通过播放美国同名情景剧剪辑作为开场白,引导学生酝酿情感。教师可指出这些名人成长的闪光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并向学生提出两大问题:其一,你在成长中遇到过哪些烦恼?其二,你能找到这些烦恼存在的原因吗?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烦恼、心事。并运用交替发言与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对这一选题有深入了解,同时亦可积累写作素材。当然,作为交谈的组织者,教师需要将准备好的写作要点融入交谈活动中,通过评价、暗示等方式体现出来,引导学生不跑题、不偏题,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说”,学生对习作题目有了深入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促使写作的欲望生成。

写话抒情。口语表达强大的互动性,固然可以催生写作灵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作文终究还是要形成书面的文字,还是要回归到纸面上。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说得比写得好”的情况,说时天花乱坠,但一旦形诸文字,就“笔下无物”。这是由于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没能做好笔记,将语言材料形成文字材料;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中没能“动情”,为了写作而写作,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文字抒情,将“说”话变为“写”话。

如上面的习作中,在学生畅谈各自的烦恼时,教师可适时地将学生的“话”归结起来,形成板书,供其他学生摘抄、记录,形成素材的共享。同时,鼓励学生在“说”的同时,将自身感受逐条记录下来,不必十分详细,但框架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并进行分组讨论,实现从“说话”到“写话”的行为转移,以带动情感迁移。随后,趁着学生情感、思绪都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要求学生现场作文,一气呵成教学过程。

文字的力量在于真诚。缺少了真诚,文字仅剩下绚丽的外壳,这不是小学生该写出的文字。儿童的天真、烂漫、真实、纯洁,才是小学生作文本来的颜色,是最美丽的文字。作文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技能,而不是培养专业作家,也不是应付各种考试。作文是抒感、与人沟通的方式。因此,小学生作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可,写心中话、抒心中情,内化外显,践行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才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责 编 再 澜)

上一篇:开发教材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以“数学广角”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