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分析

时间:2022-07-20 11:21:05

中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分析

摘要:现代化社会,信息技术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程自被纳入教育系统,就成为中学教学科目中一项重点内容,其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切关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是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该文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90-02

信息技术课为原本单调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鲜活力,学生能够观看到唯美的画面,并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一改传统的书本、黑板教学的单调。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习科目,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有一定的合格标准,学生要确保达标,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让学生享受课堂娱乐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与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师生以一个或者多个任务为核心,在各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主动去搜索学习资料,相互协作来探究问题答案,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伴随着具体的实践操作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巩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收获成就感,学生带着一颗强烈的求知心去探索知识,学生的智力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经过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任务的有效驱动下,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竞争感,积极地行动起来去主动探究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实了课堂教学知识,丰富了课堂学习形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通过学习任务来刺激学生努力学习,其中任务的内容与任务布置形式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加强对任务的设计,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任务设计的核心,将整个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划分,有计划、有目标地划分具体任务,将任务科学安排到每一个学时中,在每一个任务中都灵活地贯穿着学科知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知识习得的过程。

任务设计要本着以下原则:

1) 任务要有层次感

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能力为切入点,顾及到学生的基础情况、思维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想学生之所想,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任务,由于众多的学生具有差异性,因此,要保证任务设计具有层次感,由浅入深地进行布置。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中关于文字编辑的知识时,教师第一步要向学生展示工具栏上面直接显示的字体、字号编辑项目,然后,分配学生任务:让学生自行启用格式中菜单来开展同样的编辑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字符间距”与“文字效果”的编辑任务,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对段落的编辑任务,这样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完成任务的方法,能够有效带动学生习得知识,提高学习的领悟力,而且这种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法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而是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

2) 营造快乐、愉悦的氛围,促进任务完成

一个积极健康、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想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去积极完成任务,就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内部图像、声音、视频以及文字渲染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以及魅力的视频,以此来刺激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3) 确保任务布置的学术性与实际性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短期目标是为了迎接考试,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是要掌握一门技术,将其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兼顾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在布置任务时,要注重任务的知识针对性,以及任务布置形式的实践性,也就是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效贯穿在任务中,又要确保学以致用,将任务内容与学习、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针对Excel表格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期末成绩表,就如同平时的学生考试成绩排列一样,其中涉及到学生成绩由高到低的排列,单科成绩、单个学生成绩汇总以及学生各个科目的平均分——这一任务涉及到了Excel软件多功能知识的训练,也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定会带着热情去逐步操作、探究,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转换师生角色,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不同,任务教学更加倾向于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角色的调整与转变,要一改以往的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转向组织与引导;要一改三尺讲台为活动空间的模式,转向深入广大学生内部,巡视学生的任务操作过程,要善于领会学生的弱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等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3 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般的任务教学应该大体从三个方面去执行:

1) 任务前,创设好任务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前提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从教学目标出发,寓学习任务于真实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在现实问题中展开探究任务,以此来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PPT”这一软件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个精美的教学ppt课件,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视频、或者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学习的冲动,趁着学生的兴奋状态展开教学。

学生在一个充满激动情绪的状态下,自觉进入探究式情境中,定能够拿出最佳状态备战。

2) 任务中,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齐头并进

第一,自主学习。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敢于发言、善于发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教师要抓住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这些联系为基础,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供任务问题,以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Excel 表格时,关于表格中文本的编辑、图片的插入以及数据的复制、粘贴等都与Word 十分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建立两者的联系,首先为学生给出点滴的指导,为学生布置任务,那就是给出学生一个班级值日生轮流表的Excel表格,让学生结合Word 的方法进行编辑,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能够初步完成任务,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总是会产生不同的任务完成效果,教师要有效掌握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从中发现学生的弱点与不足,将其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讲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怪异思想,教师不要及时否认或者排斥这些思想,而是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二,集中讨论、协作学习。为了确保任务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可以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学生科学分组,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积极探讨,鼓励学生表达各自观点,在相互的学习、配合与探究间完成课堂布置任务。

3) 任务后,完善评价与拓展机制

任务完成不是最终目的,需要教师做好最后的评价与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表现与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达到最后的圆满收场。

任务完成后,各个小组成员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报告任务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其中包括小组的整体表现、学生的个人表现——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并指出具体的优秀之处。

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利用一个知识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以此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悟性,有效掌握现代化先进技术,为以后的深层次探究做好准备。

任务驱动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方法达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4-16.

[2]郝长胜,贾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程序设计基础的新型教学结构[J].计算机教育,2007(2):23-25.

[3]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7

[4]王卫东.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

上一篇:用入侵检测系统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下一篇:数据中心之服务器及其虚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