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

时间:2022-07-20 10:29:32

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十余年教学生涯中,我每一届都会碰到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我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在数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呢?

一、用爱心去创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去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学习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教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在日常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自信,极大地影响着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体,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数学最重要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1.要挖掘学习的潜力。教师在讲解具体知识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所以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发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2.要引导学生的辩论。学生学习的灵感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适时把他们导入关键处,引导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要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师应当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4.将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在课堂小结上,应当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用“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学到的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学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评论,互相讨论。教师不但要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步掌握学习的办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同学、教学、联系分层,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根据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结合教材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新课标所要达成的教学要求,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练习、习题及复习参考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帮助下掌握教材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如对A层的同学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与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知识,学习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要求A层同学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性质;要求B层同学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要求C层同学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为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我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C层的学生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太好,对C层同学的提问应是教材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A、B层的学生,尤其是A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要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浅谈人文精神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