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怀民《水月》的美学特征

时间:2022-07-20 10:07:19

浅析林怀民《水月》的美学特征

摘要:《水月》并没有特定的情节,只是想利用东方的太极和西方的音乐经典--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来表达一种空灵的意境。

关键词:水月 太极导引 水 呼吸 慢

舞剧《水月》是林怀明先生创作的“灵静之旅”系列的第二个作品,于1998年11月18日在台湾国家戏剧院首演,演出后引起媒体及观众的热烈回响,认为是云门在90年代的经典作品。《水月》呈现独特成熟的中国编舞语言,是亚洲舞蹈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纽约时报评为里昂国际舞蹈节的高峰;法兰克福报将其树立为柏林舞界难以超越的高标准;澳洲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雪梨晨锋报”选出水月为奥林匹克艺术节最佳节目……第一次看《水月》时并没有全部看完,那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造诣,直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组《水月》的剧照,唯美的让我心都在颤。于是,翻回头去细细品味,才发现“美”原来可以这样的表达出来……“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在这篇《水月》的美学特征中,我将用比较法、文献法、历史法、文化学法、心理分析法对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进行研究,了解林怀民大师创作的独特在哪里,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作品可达的深度及我们在日后的编创都有莫大的帮助。

一、感觉《水月》

70分钟的《水月》以18名舞者的东方身躯为构图,中场没有休息,其8个段落却清晰明了。这台舞剧并没有特定的情节,却是一支美丽绝伦的抒情作品。开场,男舞者慢慢蹲下,慢、慢到不能再慢。抬手,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起。灯光聚焦在这名舞者身上,他上身,只着一条白色长裤,开始跳舞,他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块骨骼都会说话,像水一样的柔软、缓慢。继而,另一位女舞者上场,两人时而和谐时而起伏,舞姿态势却一致地柔长、纤美。每一位舞者在上下场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不必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所以当台上突然多出9名舞者时,我们并不感到唐突。众舞者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

舞剧中的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女舞者周章佞的这段女独舞很突出,敏锐的身体,加上心平气和的状态,不仅展现一种技巧,也呈现一种心境与动律。她带出的十人群舞,每一位舞者都技艺纯熟,舞姿身形,恣意随性,在幽暗的舞台上缓缓游走,却自成别样文章。当两对舞者共舞的时候,特别让我想起蒙太奇,这两对舞者,有时动作完全不许芳宜的女独在整出舞剧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她带出了整出舞剧的高潮,静水满台,舞者共水起舞,流水在舞者的拨动下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中场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幕,同,有时趋于一致,就像是各自的影子,就像是完整的一体。一是全体舞者卧在水上,刹那间仿佛轮回亦停止,流水声更衬出满台的静。再有就是有人卧到水里,仿佛沉沉睡去,却在某个呼吸的刹那用腿划出一线水花。音乐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全场呼吸的节奏中偶然响起一段又一段的水花。

舞者退场时也很有意思,不是常规退场方式,而是缓慢移向舞台的两边,慢慢消失在左右两边的舞幔中。平静如水,水中月的高潮阶段不知不觉中到来了,后面巨大的光滑背景闪现出来,地面上的水也渐渐的漫了上来。镜光水影,此时感觉只有那婀娜多姿的舞影,动听的水流,倒影的一切,混合在一起,湖光山水也比不上如此。这时的心慢慢的进入了美的升华境界,不再去想世间的烦恼事,感觉灵台一片空明。

二、感受《水月》

1、音乐之美:《水月》的音乐采用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音乐而言,用西方这样伟大的音乐,是个挑战。欧洲首演,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巴赫的音乐经年响起的地方。演出结束时观众起立鼓掌二十分钟。这个曲子没有序幕和高潮,故而也没有尾声和结局,低沉而悠长,像水中的暗流。潜藏,渗透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最为奇妙的是,巴赫沉缓和充满哲思的音乐与舞台上展露的中国意象竟然浑然天成;其低沉、迟慢、冥想的旋律,与轻盈舞姿、柔刚相济的动作,组成微妙关系。西方精华与东方神韵在对应中呼唤,其本身就宛如阴与阳的相应与契合。《水月》的舞有佛家的色、空,又有道家的哲意。而太极入舞,令《水月》呈现出一幅幅曼妙与阴柔的浮世绘,这一切都在“巴赫”饱经人生苦难之后所作的乐章,互相呼应起来。

2、舞台之美:《水月》的舞台设计突出了“水”、“月”、“影”等多重意向的重叠。舞台很简单:黑布围绕,上方斜挂一面镜子,有时左方打开一扇门那么大小,露出后面的一方镜子来,直到最后才全部打开,露出后方一整面巨大斜放的镜子。反射出舞台地面的效果。地面是黑色镜面,而舞台上硕大的白色椭圆,来自藏传佛教密宗沙盘中的符号。与着白裤的舞者相呼应。中场时,从舞台两边注水,以此来表现“镜花水月毕竟成空”的意境(一共要动用两吨左右加热的温水)。整个舞台地面积有一层约两厘米的薄水,水面反射出舞台天幕的点点灯光,像黑夜里闪烁的星星。水面倒映着舞者的倒影,舞台上方的反射板,将舞台中的水影反射,舞者的舞蹈造型呈现出多层幻影。舞者在水中起舞,水色光影和舞姿相互映衬。简单冷静的黑白舞台设计、银亮的镜子,影射着生命的虚幻与稍纵即逝。不知要多么高明,才能做到这么简单。

3、舞者之美:男女舞者下身均着轻薄的白绸裤,绸裤宽大,飘逸。男舞者上身,女舞者着肉色紧身衣。他们装容简单,服装朴素。如果单从舞蹈技艺的角度去评论他们,确属唐突。他们平时的训练包含了现代舞,太极,芭蕾,瑜珈,静坐,戏曲,冥想,拳术,美术,书法等,舞者动作圆融流畅,平衡能力和对肢体的掌控能力已臻化境。《水月》里面没有英雄,因为每一位舞者都技艺纯熟,舞姿身形,恣意随性,在幽暗的舞台上缓缓游走,却自成别样文章。尤其是在舞蹈后半部,净水缓缓漫上舞台,背景出现一道如梦似幻的镜屏,舞者在水中舞,镜中的映照若隐若昭,宜静宜动。《水月》要求舞者展现宁静的同时,保持内心汹涌澎湃,这也是《水月》最难达到的境界,“需要不断放松身体,进入极静的境界,就像流动的水……”水月的男舞者之一宋超群从小学习西方现代舞,他坦言,《水月》让他“学到了心灵运作的部分”。

4、舞作本身之美:用林怀明的话来说,“年轻时做加法,年老时做减法。”“舞蹈的本体是生命,是呼吸。”于是,我们看到舞作的构架及空间的利用,减到不能再减,干净到不能再干净。“水月”以太极入舞。舞蹈动作绵长而有力,看似简单,却有极大的强度和难度。无论独舞,男女对舞或群舞,均以连绵不决,周而复始的呼吸为节奏,展现着舞者柔中带刚的肢体语言。

《水月》,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没有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舞台高潮。它只是一股细腻流淌的清泉,也是一副沉静,连贯的水彩画卷。所以一部分观众很难被马上吸引到作品中,这就需要动觉参与。帮助我们更好的深入作品,深层次的理解舞蹈语言。促进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同舞者,音乐的交流。动觉参与是我们在强劲的音乐节奏中不自觉的摇动头部,也是我们在轻快的乐曲声中的打拍子。而欣赏《水月》,需要的动觉参与是一种呼吸,它要我们配合舞者的呼吸,把自身的无意识呼吸调节为深长的腹式呼吸。到结尾,音乐也没了,只有水流的声音,舞者还在水中缓缓起舞。观众跟着演员的呼吸走,到最后,节奏、结构等全部都是呼吸的节奏和结构。

5、由来之美:水月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两个主题: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另一个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以清冷,冥想式的气氛贯穿全舞,美得令人沉醉。“水月”这个意境悠远的名词是从佛家语:“镜花水月总成空”而来。镜中花,水中月都是美丽的幻想,用以表达虚幻和空灵。“水”作为意象,统领整出舞蹈,贯穿始终,是组成舞蹈语汇的词根,并且与巴赫那长河浩荡般的音乐语符交融无间;而“水中月”则是灵魂,它如此幽深,带着天外的幻影,犹如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天虚之境。水月创作的另一灵感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纳入了太极的连绵不断,周而复始、柔中有劲的宇宙节奏。这台舞剧并没有特定的情节,却是一支美丽绝伦的抒情作品。它反映了表象与本质,着力与不着力,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林怀民以偈语和太极的原理作为编舞的出发,在其中更融入了道教的哲学。水月反映出真实与虚幻、阴与阳之间的关系,而在最后阐述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潜意识中其实在叙述一个心灵旅程。出神入化的流动,让舞员穿梭在无边无际的空间,象征编舞者与大自然的交接,对生命的探索。

三、感悟《水月》

《水月》冥想式的舞蹈由太极生发的身体律动呈现连绵不断、周而复始、柔中带刚的宇宙节奏,黑与白、明与暗,中国古典哲学阴阳论构成舞台色调选择的依据,明镜与水将舞者的身影层层倒映,虚实之间生成灵动幻化之美。待到尽头,舞者一一隐去,带走了之前所有的幸与不幸,挣扎、焦虑与困惑,唯有空静的舞台水声自在,无言却令人悟了“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意味。《水月》带领我们观照生的世界,人生浮华如同幻象,各色生命的历程终究化为空无,纠葛也许经历后才能明白,原来活着不必如此执着,幡然醒悟人生原本如此简单,舍此身外,别无他想的清明。想到此,还有什么世俗之心不能放下?还有什么心结不可释然呢?

和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林怀民在《水月》中放弃了形式上的美,从更根本的人的身体上去寻找呼吸的节奏,吐纳之间蕴含的能量,舞台上的舞者如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舞者之间彼此牵动,寻找有无、虚实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太极的本质,也回到了东方哲学一贯寻索的本质。也许因为不执着于动作,动作才有了更大的发展,也许因为放弃了形式,形式才有了重新出发的可能。林怀民以更自由的方式为人体动作找到美的可能。这个方式也正是因为其对东方舞者身体有了更深的文化自觉,从早期的作为动作技术的身体,作为表征符号的身体,到现在作为文化的身体,作为内在气度的身体,林怀民完成了一个内化的过程。舞蹈中融入的京剧身段,太极,武术,书法,不再是一种表征性的符号而是一种舞蹈精神的本身,所以林怀民作品的中国文化是能够透过身体发散出来的。身体与深层的文化相契合,身体也就自在了。舞者不再服务角色,编舞者不再服务情节,突然间我们自由了,内心的深度也有了审美的高度。

舞台很空旷,灯光很干净,《水月》用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方式说,我们和别的舞蹈不一样。“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跳给中国人看。”这是林怀民的艺术梦想。今天,我们看到,云门舞集的舞者们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了一种对中华艺术的理解,拓宽了我们的艺术想象,如月影入水,静静倒映着观者的心境。

参考文献:

[1]林怀民.《云门舞集与我》[M].文汇出版社.2002年11月

[2]天伊.《中国舞蹈这棵树》[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

[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社.2007年第2期

[4]思伽.《“云门”开启无情》

上一篇:解读王安忆 下一篇:挖掘心理需求激活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