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方言“给”的用法

时间:2022-09-17 04:41:31

摘要: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关键词:静宁方言 “给” 用法

现代汉语的“给”字以及“给”字句,诸多学者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西北方言里的“给”字和“给”字句的用法远比北京话丰富,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雒鹏,2008)。静宁话里的“给”字和“给”字句更有其自身的特点。熙先生(1979)认为“把‘给’字分析成动词兼介词,可以比较简单地解释许多句法现象。”静宁话中的“给”也兼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但用做助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静宁话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朱先生《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一文中说:“例如‘我给他一本书’可以看成是‘我给给他一本书’的紧缩形式。‘我给给他一本书’实际上不说,这是因为两个相连的‘给’融合成一个了。可是有的方言里有这种说法。”静宁话里就有这种说法。只有一个动词“给”的“给”字句在静宁方言里基本不出现。本文主要分析静宁话里“给”的词性。静宁方言里的“给”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一、动词“给”

1.1表示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作为“给予”义使用时,可带“了”字。静宁话里有北京话的“给我一本书(给N1N2)”的双宾语句,但是,双宾语句在静宁方言里一般说成a.“给N1 给给了N2”,b.“给N1 给了N2”(可以看成是a的紧缩形式),c.“ 给给了N1 N2”,d.“把N2给(N1)给给(了)”等形式。

下面参照周磊《乌鲁木齐话“给”字句研究》(《方言》2002年第1期)中的例句比较静宁话与北京话有关句型的异同,也可以作为和乌鲁木齐话“给”字句比较的内容,1.2小节同此。

北京 静宁

(1)刚才老李给我一本书。刚刚老李给我给给了一本书。

刚刚老李给我给了一本书。

刚刚老李把一本书给我给给了。

(2)给我一杯水喝。 给我给了一杯子水喝了。

给我给上一杯子水喝[. sa]/呢么。(命令、祈使)

给我给给一杯子水喝。(命令)

给给了我一杯子水喝了。

给我给给了一杯子水喝了。

给我给给上一杯子水喝/呢么。(命令、祈使)

给我给给一杯子水喝。(命令)

(3)给他一点儿尝尝。给他给了一些尝了咔。

给他给上些尝咔。(命令、祈使)

给他给给些尝咔。(命令)

(4)给学校一块空地做操场。

给学校给上一块空地当操场/呢么。(祈使)

给学校给给一块空地当操场。(命令)

给学校给了一块空地当了操场。

说明:北京话的双宾语句指人宾语在前,指物宾语在后,静宁话和北京话相对应的说法是:指人的宾语和指物的宾语之间还要再加一个“给”字。动作未完成的,要在动词“给”后面加一个“上”字或“给”字并辅助以语气词“/呢么”,表示祈使或命令。动词后面加一个“了”字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1.2表示使对方遭遇某事。表示动作未完成的“给”字句,至少用两个“给”,但如果受事没有出现,“给”后面加“上”可以只用一个“给”。而表示已然的“给”,只能用“给N1给了N2”的句式,必须要带“了”字。同样引用周磊(2002)的例句:

北京静宁

(5)给他一点厉害给他给上些厉害(未然)

给他给给些厉害(未然)

给上些厉害(未然)

给他给了些厉害(已然)

(6)给了他两脚 给他给上两脚(未然)

给他给给两脚(未然)

给上两脚(未然)

给他给了两脚(已然)

(7)给他一个耳光给他给上一巴掌(未然)

给他给给一巴掌(未然)

给上一巴掌(未然)

给他给了一巴掌(已然)

二介词“给”

2.1 “给”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用在动词前面,一般不用于动词前面。例如:

(8)张家爷昨儿黑了昨天晚上给我都我们讲了一个故经故事。

(9)麻引子下[xa44] 来了天快黑了,[tsa?52] 赶紧回去,到了给我打个电话。

(10)过几天张老师会来给你都你们做一个报告,有时间的话大家都去听给下。

(11)有麻烦了有心事了就给我说咔,不了一个人憋着心里[?i?213]了。

(12)[khaη55]得很渴得不行了赶紧给我倒上一杯子水喝了。

2.2 “给”引进动作的受益者。句子中的主要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传达的意义在实施者看来都是有益的、积极的行为。例如:

(13)甜甜考上了大学,这回真个真正、确实给她妈脸上贴了金了。

(14)给自行车打些气再骑。

(15)三年来,他一直给我们当班长。

2.3 “给”引进动作的受害者。介词“给”用于引进受害者,句子中的主要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词汇意义所表现的都是对实施者有害的、无益的、消极的动作行为。如:

(16)[tsaη52] 没防住,把桌子上来花瓶给你打破了。

(17)[tsaη52] 把屋里给人搞、弄下这么乱。

(18)多少千万不要骂了,[tsaη52] 把报纸给你扯烂了。

2.4 与“朝、向、对、跟”相关的“给”。介词“给”与“朝、向、对、跟”在指示动作的对象或指示与动作有关的对方这个义项上有相似性。例如:

(19)过去给老师陪个不是去!

(20)他给我挤了个眼,着我不要再说了呢。

(21)给你奶奶拜个年。

(22)这是个大事情,我回去和我爸妈商量下再给你说。

2.5 表示被动,相当于北京话的“替、为”。例如:

(23)他妈妈在兰州给人家当保姆着呢,还是辛苦的很一样挺辛苦的。

(24)你身体不好的话就先缓着,我下午给你值班去。

(25)念书是给你个人家你自己念着呢,不好好学了算了。

静宁话表示被动时,“给”常常和“着[tao213]”连用,构成“着N给V了”的句式。这里的“着”不能用“给”代替,也就是说该句式不能出现两个“给”字。“给”在此种结构,有种虚化为助词加强某种语气的倾向,“给”字的有无不影响句意的完整性。例如:

(26)菜着贼娃子小偷(给)偷了。(*菜给贼娃子给偷了)

(27)院里来衣裳着雨(给)下湿了。(*院里来衣裳给雨给下湿了)

(28)明明本来好好来个事,硬是着你(给)搅黄了。(*明明好好来个事,硬是给你给搅黄了)

(29)书没有念下,本子着你(给)揉得和毛衣一样。(*书没有念下,本字给你给得和毛衣一样)

(30)锅盖上烂了个眼眼窟窿,没防住一不小心手着汽(给)烧了个泡。(*锅盖上烂了个眼眼,一不小心手给汽给烧了个泡)

三助词“给”

3.1 “给(一)下[xa44]”格式。王森、(2003)认为“当‘给’在语义上不能和V搭配,但在句法结构上却有某些空位时,它往往频频出现,抢占这些空位,取代某些词语,并承担这些词语的语义、语法作用。这时,它的‘给予’义淡化或者消失。”有一种情况是“用做动量词,充当动量补语,表示短时或尝试,其中‘V给一下’的‘给’”的作用是“把某种短暂的动作‘给予/达于’受动者,或使某种状态呈现出来,是‘给’的一种弱化引申”(同上,2003)。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此处的“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结构助词,V和“给一下”构成一个述补组合。西北方言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表示“短时”或“尝试”的意义,一般用“(给+名/代)+V+给”或“动/形+给(+了+一)+下”的格式。静宁方言里绝大多数情况下用后者。普通话能重叠的动词,方言几乎都能带“给一下”,表示“稍稍V一下”。例如:

(31)[tsaη52]不要急了,你听我说咔。

(32)你过去把你妈劝给咔。

(33)房里来灯泡亮给了一下。

(34)我真想把你骂给一下,看你做下来事。

(35)你回去和你爸妈商量给咔,明天咱再定。

静宁话里,这类格式的合音形式值得注意。如例(31)、(32)、(35)中的“咔[kha31]”是“给(一)下[xa44]”的合音形式。成为合音形式之后,只能表示未然,因为“了”无法再加进去。但是“V”和“咔”之间常常还可以再加一个助词“给”,变成“V给咔”的组合,如例(32)。

3.2“给”在句中表示某种语气,可以当做语气助词。单用“给”字表示客气语气,这个“给”也可以省略。

(36)慢慢来(给)把这个盘子端着过去。

(37)人手不够,你过去(给)帮下忙去

(38)小张结婚,(给)上上一百块钱的礼算了。

加重语气时,通常有两种格式:“给我……”和“给咱……”。语义上看,“给我……”表示命令,“给咱……”表示商量。“给我……”的语气比“给咱……”要重。

(39)你给我把桌子抹擦干净了再出去耍!

(40)我腿疼的劲大厉害,你给咱把锅洗了我缓咔。

“给”还可以用在反诘句中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反感和不以为然的语气。例如:

(41)说的还给容易的很,你来做着试咔!

(42)你还给日能厉害的很,我看你能熬到啥时候!

(43)看他还给本事大的很!

3.3“V给给”的使用

“普通话里动词‘给’和介词‘给’连起来说时,‘给’字合并成一个。在有些方言里,两个‘给’字都可以出现,而甘肃兰州方言里‘给’的用法更为特殊,可以分析为三个‘给’字:‘给1’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介词,‘给2’相当于动词,‘给3’的用法普通话里没有。比如兰州方言里有‘把+N1+给1+N2+给2+给3’(把书给1他给2给3)这种格式。当N2为双方熟知的对象且身份不显得尊贵时,可省去。这时就出现了三个‘给’连用的情况。如:你把书给1尕王给2给3了没有?我给1给2给3了。还可以进而省略为‘给2给3了’”(公望,1986)。静宁方言里这种用法也随处可见。例如:

(44)你回去把这本书给1辉辉给2给3着看咔。

(45)娃娃不听话了要给1给2给3上些害怕厉害呢。

(46)你把这些资料打印好了明天给1我给2给3。

(47)给1娃娃给2给3上些奶咂吃着不了叫唤哭了。

这些句字都表达一种未然或将然的动作。“给3”可以推断是由“给2”演化来的。“‘给3’正在逐步丧失原有实词的意义而向一个完全的虚词演化,只是这个演化迄今尚未完结”(公望,1986)。

静宁话中的“给3” 也可以在一些表示“给予”和“施加于”的动词之后使用,并且可以用于句末,可以看做加强给予语气的助词。例如:

(48)你把开会来事给1大家通知给3。

(49)把信赶紧给1你舅写给3。

(50)你啥时候方便了就给1我把书还给3。

(51)你回去给1你妈说给3,我明天就不来你家了。

(52)我把这本书给1你送给3。

施关淦(1981)讨论了熙先生《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一文中由“给”组成的句式之S1:NS+V+给+N’+N(我送给他一本书)中“给”的词性,认为此处“给”的词性宜作具体分析。S1中能同时出现在S4:NS+V+ N’+N句式中的V与其后面的“给”,从语义上看,只表示V一个动作,也只表示V的意思,“给”算作助词,对V起“加强给予语气的辅助作用。”这在‘卖给、送给、赏给’之类中表现得不明显,但在‘借给’中表现得很清楚:‘我借他五块钱’可以有两种解释,因为‘借’有借进、借出二义;但‘我借给他五块钱’就只能理解为借出了”。静宁方言里“还给、说给、送给、写给”之类的“给3”和施先生所描述的用法很相似,再加上它们大多情况下出现于句末,兼有表示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将其分析为语气助词应该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2]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J].中国语文,1983(3).

[3]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公望.兰州方言里的“给给”[J]. 中国语文,1986(3).

[5]雒鹏.甘肃省的中原官话[J].方言.2008(1).

[6]沈明.太原话的“给”字句[J].方言.2002(2).

[7]周磊.乌鲁木齐话“给”字句研究[J].方言.2002(1).

[8]王森,.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J].中国语文,2003(5).

[9]施关淦.“给”的词性及与此相关的某些语法现象[J].语文研究,1981(2).

[10]孙立新.户县方言的“给”字句[J].南开语言学刊.200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关于“突破”一词的词类标注问题考察 下一篇:《牡丹亭》审美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