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差异研究

时间:2022-07-20 09:10: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差异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央开放“单独二孩”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重发生很大的改变。就此,我通过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进行研究。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性格缺陷制约其交往、教师如何解决两种幼儿在交往方面的差异,展开了一系列理论与实际的研究。

关键词: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交往差异; 家庭教养; 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6-001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个案分析与讨论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独生子女即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宝贝,父母往往对其过分的照顾,过分的疼爱,加之没有别人分宠,往往会造成溺爱等负面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缺乏唯一性,独特性,父母往往对待幼儿较独生子女家庭更为客观,公平,公正。

2.教养方式的差异

独生子女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因为唯一性,独特性,父母相对更宝贝些,往往会造成娇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会形成自私、傲慢、蛮狠、要强等一系列不好的性格。

例如李响多次在班级欺负其他小朋友,教师与其家长沟通时,发现家长总是宝贝孩子,总是从外界因素上找理由,不从孩子的身上找问题的发生原因。遇到问题,往往用“我孩子还小,不懂事”等等理由为孩子开脱。

从这件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奶奶对其过分宠爱,纵容孩子犯错。由于其这种纵容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错误越犯越多,越犯越无所谓的态度。而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往往会选择民威型的教养方式,既倾听了幼儿内心的想法,也保留了父母公平公正,以及最终决定的权威性。由于有超过一个以上孩子,父母往往不会过分溺爱孩子,纵容孩子。

3.个性特征方面

幼儿的个性特征也是造成幼儿交往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个性特征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下面,我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分析幼儿的个性特征。

案例① 时间:2015年10月14日 人物:朱序纶

早上10:30分区域游戏的时间到了,大多数小朋友都搬上椅子,去找寻自己心仪的游戏,而朱序纶小朋友则呆呆的坐在教室里,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于是我走上前去,询问原因,他则不理不睬。经过几周的观察,我发现朱序纶小朋友不爱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每当老师让幼儿开始玩游戏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原地,哪也不去。

根据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我得知朱序纶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更是三代单传,家中爷爷甚是宠爱,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什么都依着他。根据该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做了如下分析:

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在家里,家长一切都以他为中心,以他为大,他习惯了所有人围着他转,宠爱他。而在幼儿园中,他的“专宠”却消失了,面对的是十几、几十、甚至更多跟他一样的孩子,这让他一时难以适应。这种时候,往往使幼儿产生不愿意与其他同伴交流的情感,这也可以看作独生子女“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家中的独一性,使他认为自己要凌驾于其他的幼儿,因此形成了他在幼儿园里难以合群的现象,使得他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爱与同伴交流,甚至引发了不爱搭理别人的傲慢性格。

案例② 时间:2015年11月20日 人物:李响

中午吃饭前,在洗手池排队洗手时,李响用力推了一下前面小个子女生彭丽晗,使彭丽晗摔倒在地上,于是快步走上彭丽晗的位置上洗手。我闻讯赶来,询问发生了什么,周围看到的幼儿告诉我,是李响推了彭丽晗,于是我询问李响,“你为什么要推她?”而李响却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是她洗的太慢了。于是我问他“别人洗的慢,就能推她吗?”他却不以为然,丢下一句,“谁叫她洗的慢。”一扭头走了。

据了解,李响是家里的独子,平时由奶奶进行照顾。由于奶奶对孙子的过分宠爱,导致了他在幼儿园经常欺负别的孩子,并且不以为然。根据该幼儿的这种情况,我做了如下分析:

因为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形成与同伴合作,照顾他人的思想,所以导致了他在幼儿园会欺负弱小的孩子,并且觉得理所应当,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弱小的同伴是需要保护的。这也体现了该幼儿性格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一面。

二、教育建议

独生子女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我在幼儿的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灌输正确思想,强化正确的交往方式

教师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为幼儿灌输正确的交往方式,提倡幼儿在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下共同游戏学习,让幼儿感受团结协作的美好精神品质。

2.提倡合作,运用多种办法引导幼儿合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办法引导幼儿合作,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

(1)角色加入法。教师可以以合作者、帮助者、支持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中,通过角色的加入法,引导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

(2)联谊比赛法。教师可以用联谊比赛的方式,将独自游戏的幼儿联系在一起,通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模式,让幼儿充分的体会多人游戏所带来的氛围和乐趣。

(3)合作分工法。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合作分工,使幼儿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快的完成活动内容。让幼儿学会以合作分工的形式,共同游戏,在短时间内通过协作,完成相应的内容。使其通过与同伴交流,沟通感情,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

3.采用混龄游戏的模式

教师可以采用混龄游戏的模式,让幼儿体验照顾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其改变霸道、欺负弱小的性格,学会以一个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态帮助、照顾他人。激发幼儿合作、帮助、保护他人的友好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1

[2]石燕.《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12.1

[3]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7.1

[4]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

[5]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1

[6]E.内特尔.[德]《独生子女及其教育》,1906

上一篇:企业文化资本评估指标初探 下一篇:近年来对“茶马古道”研究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