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对我国技术安全的影响

时间:2022-07-20 06:14:58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对我国技术安全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会为当地带来税收供应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和资本放大效应(任永菊,2004)。但是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安全,涉及多个方面,比如技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安全、产业安全、外汇储备安全、能源安全等等。本文将重点讨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对基于经济安全的我国技术安全造成的影响。鉴于技术安全既涉及技术本身,也涉及其背后的人,因此本文将从技术安全和高级专门人才安全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影响技术安全,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包括水平型地区总部、垂直型地区总部、混合型地区总部和虚拟型地区总部,其中虚拟型地区总部占据份额最高达,60%以上(任永菊,2005)。虚拟型地区总部可以由跨国公司在某个国家的业务单位充当,可以由投资性公司充当,也可以由研发机构充当。研发机构进入我国是近年来外资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这反映了外资对我国市场整体长期发展前景的认同,从而采取了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的全面进入的发展模式(张幼文,2005);与此同时,其中许多研发机构还充当着虚拟型地区总部、发挥着地区总部的功能,当此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会对国内企业技术形成挤出;进一步扩张国内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最终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挤出国内企业技术

利润是竞争能力的反映。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获得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利润时,才会来华直接投资。然而相比较而言,国内企业更熟悉我国国内消费者偏好,了解国内企业经营的法律和制度,国内市场信息畅通,决策反应迅速,因而具有先天的优于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跨国公司想进入我国,占领我国国内市场,必须以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来抵消远离母国的竞争劣势,与我国国内企业抗衡,取得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经营利润。

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实现利润的手段之一就是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并兼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亦或可以称为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此时的研发机构不再单纯负责研发,而是强调研发与管理并重。一方面可以更全面了解有关国内消费者偏好,更强调当地反应,更有效地针对当地需求进行研究和技术创新,达到技术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保护跨国公司本身核心技术,防止核心技术外溢,保持其技术优势。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技术相对国内企业技术先进或者比同水平先进技术价格低廉,进行“中试”并投入规模生产之后会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势必拥有更广泛的市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会导致上述情况不断重复出现,最终会导致对国内企业的劣势技术或者价格昂贵的同水平先进技术形成实质性挤出,扼杀我国国内企业处于萌芽状态的某种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扩张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

企业技术属于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特点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但通过直接投资利用这些资产的边际成本却很低,甚至等于零。这是因为企业在过去获得这些资产时已经支付了成本,这笔成本对企业来说已是沉没成本。而且知识资产的供给富有弹性,可以在若干地点同时使用。由于知识资产的这些特点,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就拥有优势,子公司花费很低的成本就可利用总公司的知识资产,而当地企业获取同类知识资产需要付出全部成本。

目前,在全球化和当地化反应两种战略同时并存的前提下,跨国公司选择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我国建立地区总部,地区总部发挥着类似于公司总部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当地反应的敏感性要远远高于公司总部,因此在我国及其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利用来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知识资产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或者换句话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为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知识资产,降低跨国公司总体成本,以弥补在我国的经营劣势。

在上述情况下,跨国公司选择研发机构充当虚拟型地区总部是最节约成本、最有效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一条龙”服务。该类研发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研发机构,它本身充当的角色以及拥有的各种权利都是普通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一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适应性改变,最快地调整技术创新队伍,满足技术需求,抢占技术市场,享有技术优先权;二是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跨国公司本身科技人才的外流,这将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过“学习效应”产生技术溢出的可能性;三是可以通过高薪、优越的科研条件等吸引国内许多高精尖科技人才来研发机构工作,这就相对地提高了跨国公司本来就具有优势的技术研发能力,并降低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会加剧上述情况,最终会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即出现技术差距扩张效应。

(三)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

限制性商业措施是指跨国公司为限制或排斥其他竞争者的商品进入其垄断的市场而在生产、销售和定价方面采取个别的或联合的不正当的限制性措施(藤维藻等,1990)。限制性商业措施名目繁多,在二战之后的技术转让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之后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限制性商业措施有所收敛。

研发机构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极有可能会刺激已经收敛的限制性商业措施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复苏。研发机构研发出来的技术要投向市场、要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过程由研发机构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来完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会使上述过程变得复杂,竞争也会更激烈,因此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转让技术过程中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强加一些明显的限制性商业措施,只能采取更为隐蔽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比如原先的“不合理地限制引进方使用竞争性的技术”有可能更新为“在技术合作前提下限制引进方使用竞争性的技术”等。

二、影响人才安全,掠夺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

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实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则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此各跨国公司都在想方设法争夺高级专门人才。而跨国公司当地化反应需求以及降低成本需求需要跨国公司更多地“掠夺”东道国高级专门人才,其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当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掠夺活动会达到“疯狂”地步,其结果势必威协着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安全。

(一)扩大掠夺途径,威胁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储备基础

一般来讲,高级专门人才都是依靠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近年来,却频频出现跨国公司出资的企业大学,或者跨国公司和国内高校联合办学的新型教育体系。而这一切都往往是由虚拟型地区总部来完成的。美国宝洁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企业大学由全球总部的GM学院、全球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学院、各大区的宝洁学院和大区的职能学院四部分共同构成。我国设有大中华区宝洁学院(P&G College)和职能学院,其中宝洁学院“身兼两职”:一方面它是一个正式组织,有正式编制和专职工作人员的实体组织,负责新员工培训中的公共部分和公共管理技能的部分培训;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虚拟性组织机构,一个非正式组织,学院的讲师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学院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按照课程需求邀请资深的高级经理人来授课。而区内各职能学院负责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牛思远等,2010)。事实上,前者主要发挥的是地区内决策功能;后者作为虚拟型地区总部发挥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协调地区内各个分支机构之间资源的作用。另外,宝洁公司正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实施一个被称为“宝洁大学”的项目。项目既涉及课堂讲座、经历分享和学生导师制,还涉及公司知识学院、部门知识学院、管理知识学院的一系列课程。通过这个项目,宝洁公司对其潜在员工――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先期培训,正在创造出一所新型的“本科院校”,来发掘更多的人才,为享有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铺垫。类似宝洁公司的做法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80%以上。

诚然,跨国公司上述吸引和储备人才的方式有助于其公司本身的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因为其本身对当地环境更为熟悉,更是对这种做法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却严重破坏了我国国内企业吸引和储备人才的基础,长此以往将加重我国国内企业在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的短缺。

(二)强调调节。直接网罗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取两种调节方式吸引和控制高级专门人才,其一通过猎头吸收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为其服务;其二采取相应措施抑制其高级专门人才外流。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功能之一就是协调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或者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衔接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之间的桥梁(SchO Re,1998),该桥梁可以有助于跨国公司保护并保持其垄断优势,原因如下:第一,金德伯格认为,技术等资产不可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此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过多,技术等资产散播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即使在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外溢在所难免。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可以“分割”管理过多的分支机构,“统筹”管理来自公司总部的技术资产,从而弱化公司总部“鞭长莫及”的技术外溢,有效保护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此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网罗的主要是国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基本优势,其他优势只起补充和加强这一基本优势的作用。那么如何保持这个基本优势呢?就跨国公司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跨国公司总部更侧重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更侧重当地化反应,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既重视全球化战略又强调当地化反应,强调当地化反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吸引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提供优于国内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比如高薪、高福利的诱惑等,这导致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外流”现象不可避免。

综合上述讨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有效保护并保持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通过吸引国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保护垄断优势。但是与此相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越能较高程度地保护其垄断优势,作为东道国的我国能获得的技术外溢程度就越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国内企业猎头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越多,我国要承受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安全威胁则越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这种威胁的涉及面会更大,一旦达到某个“临界值”,肯定会危害我国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跨国公司在网罗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却通过相关措施有效抑制了高级专门人才外流,封堵了国内企业吸引“回流”高级专门人才的可能性。比如宝洁公司是至今已经173年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每年都能吸引无数年轻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其人才流失率一直维持在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除去宝洁公司诱人的高薪、高福利待遇之外,依靠的是100多年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始终是宝洁公司最看重的一项培养内容,它已经真正根植于宝洁公司每个员工的心里。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地方。这就决定了一旦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挖”走,那么“回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此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主要充当着地区内决策者的角色,针对如何防止高级专门人才外流作出相应的安排与决策,而这种情况恰好抑制了我国国内企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渴求希望,并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

(三)持续开发,加大国内外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都采取员工培训终身制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同时兼顾全球化战略和当地化反应战略,因此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充当教育培训主角再合适不过。原因如下:一是通过与现今飞速更新的知识保持同步,能够保证现有的高级专门人才保持其先进性,不至于“被”挤出高级专门人才的行列。该类人才与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保持一致,可以站在全球高度上为公司服务,因此更能满足全球化战略需求。二是通过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该类人才是在满足公司需求和当地化反应基础上接受完成教育培训的,因此他们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符合当地化反应战略。

鉴于上述原因,尽管终身教育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依然是许多跨国公司乐此不疲的追求。但是其高成本却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承受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国内大多数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年轻企业来讲更是不太现实,这就可能导致国内企业一些原本属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员工被挤出高级专门人才行列,一些有潜力的员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希望变得渺茫。这些政策差异,会导致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在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国际竞争力的差异。这些差异越大对我国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安全的威胁越大。

三、结论与思考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我国,从短期来看,可以带来诸多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对基于经济安全的我国技术安全产生影响,影响来自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技术安全本身。当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会对国内企业技术形成挤出;进一步扩张国内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最终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个层面是技术后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安全。跨国公司当地化反应需求以及降低成本需求需要通过建立地区总部完成一系列对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掠夺活动,最终影响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安全。

对于上述影响,包括学界、企业界和政府界在内的各界应该如何去做呢?首要任务是应该给予正视,而非逃避。对于学界来讲,应该更多着重于从理论上研究上述影响的理论依据、影响路径、影响程度、影响后果以及如何应对,等等。对于企业界来讲,应该从更宽更广范围、更深更远的层次上考虑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吸引高层次专门人才?如何有效发挥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有效维护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层次”?如何有效防止高层次专门人才外流?等等。对于政府界来讲,如何做好企业界的后勤工作?特别是在制度层面上做好企业界的后勤工作则是关键之关键。

上一篇:国际合作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 下一篇:Fuels on the Hill Paul Kru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