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研究取向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因素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0 08:49:11

不同研究取向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因素的研究综述

摘 要:近几年关于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快速增长,研究取向逐渐增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也逐渐向多角度、多层面、更细致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不同研究取向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为今后的研究提出方向。目前关于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上,研究的角度也主要体现在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相关关系和预测作用的因素上,对调节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有待开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系统干预方案有待制定,研究取样范围有待科学化。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研究取向;影响因素;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65-03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相关[1],因此,大学生幸福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中国许多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不同研究取向下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关于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2011年12月底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并含“幸福感”为题名检索词,搜索到的文献一共有639篇;以“大学生”并含“幸福感”为题名检索词,同时以“相关显著”作为全文检索词,搜索到的文献有569篇,这说明在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中,关于与大学生幸福感相关的因素的研究占了所有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89%。因此,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是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取向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研究取向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所帮助。

一、关于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几种研究取向

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取向目前以主观幸福感为主,占据了关于幸福感研究的绝大部分。然后依次是关于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综合幸福感、内隐幸福感的研究。截至2012年1月1日,在中国知网上,在所有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中,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占至少76.2%(有一些研究虽然没有以主观幸福感为题名,但内容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占4.69%,关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研究占0.63%,关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研究占0.47%,关于内隐幸福感的研究目前仅见于一篇文献[2]。

二、关于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角度

关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国大量研究集中在与幸福感具有相关关系的因素和对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的因素上的研究。对于对幸福感起调节作用因素的研究还没有,在幸福感与其他因素间起中介作用的因素的研究也很少,目前仅发现自尊在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变量作用[3];入世和出世心理对网络成瘾与幸福感起中介作用[4]。

三、不同研究取向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人口统计学因素。中国学者对人口统计学项目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结果非常不一致。这些结果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上。(1)性别因素。郑雪、严标兵、邱林使用国际大学问卷得出的一个结论认为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上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她们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5]。但严标宾、郑雪、邱林使用同样的问卷所做的另外两项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则表明男女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性别不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他研究者在性别上的研究也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男女在主观幸福感上的研究结果的不同与研究使用的工具没有必然联系,而可能与样本群体有很大关系。而影响到样本群体的因素一方面可能与专业有关,有的专业可能更适合于女生,或者女生在这些专业上感受到的压力更小一些;另一方面可能与院校类别有关,如郑雪等对广州某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维度以及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6]。这可能是因为教师这种职业更适合于女性,因此师范类院校的女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2)年级因素。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测量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李焰、赵君研究认为一、二、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7]。何瑛与李景华的研究均认为年级的不同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他们的结论不同,何瑛认为一、二、三年级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呈下降趋势,到四年级略有上升[8];李景华研究认为,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比,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9]。之所以存在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各研究者实施测验的具体时间有一定关系。比如如果在大一学生刚开始入学时就施测,可能他们刚刚开始体验到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和从中学繁重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这时幸福感就会高一些,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学生活的无目标感和不适应感就会随之而来,这时施测幸福感就会低一些,而到了大一后期,大一学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这时幸福感又会上升。(3)专业因素。关于专业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结果也不一致。李焰,赵君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但也有研究表明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上文科生均显著高于理科生[10]。这两个研究使用的都是Campbell1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这说明研究结果的差异不是测量工具导致的,有可能与样本所在的具体专业不同有关。

2.与学校、学习、专业、择业与就业有关的因素。研究表明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职业规划压力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1];学习生活评价、择业就业感、学业感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13]。专业承诺中的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各因子和总承诺与其生活满意度皆呈极显著正相关[14]。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具有很高的相关,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5]。另外,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与幸福感指数也成显著的正相关[15]。大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2]。

3.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除了以上两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国学者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以下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关关系。(1)与性别有关的因素如性别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性别角色态度、双性化。(2)与人格、情绪、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如人格、自恋人格、抑郁、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表露、自我接纳、自我和谐、自我复杂性、自我监控、自我同一性、自我差异、情绪智力、情绪调节方式、宽恕心理、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完美主义倾向、时间管理倾向。(3)与价值取向、志向有关的因素如价值取向、文化取向、价值观、孝道态度、志向水平、成就目标。(4)与自我认知有关的因素如自尊、外显与内隐自尊、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社会比较。(5)与身体有关的因素如体质健康水平、身体满意度、体像烦恼、身体意象。(6)与家庭有关的因素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沟通模式、家庭功能。(7)社会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在线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教育不公平感、社区感、人际关系、寝室学风、压力。(8)个人经历与行为如上网行为、网络体验、网络成瘾、接触网络游戏、儿童期留守经历、个人奋斗、音乐美育、管乐训练、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休闲运动、体育锻炼、同居行为、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参与团体心理咨询。

(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关于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中国学者结论依然有不同意见。

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16],但金艳玲认为性别、专业、生活消费水平、身体健康、独生子女在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分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来源、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分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金艳玲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42.6%的变化量[17]。

袁莉敏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乐观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幸福感[18],高淑燕认为人格是预测心理幸福感的强有力的指标[15]。周会娜认为大学生社会联结与其三个维度均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其四个维度均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19]。

(三)综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关于综合幸福感的有限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涉及了性别、年级、专业对综合幸福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虽然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均数女生高于男生,但无论是总分还是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别差异[20]。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关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在性别差异上的不同研究结果。郭志峰和徐祯都认为大学生在综合幸福感上也不存在显著专业差异,在年级方面,徐祯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学生不存在年级的显著差异[21],而郭志峰的研究结果则认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幸福感及多数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并随年级增高有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取样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影响综合幸福感的还有人格负向特质和网络成瘾。杜夏华等认为人格负向特质(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影响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实施积极人格培养,优化人格品质对提升幸福感有重要作用[22]。杨宏飞、薛尚洁研究认为网络成瘾除了直接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外,还会通过减弱拼搏精神和平常心而降低幸福感[3]。

(四)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关于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目前研究较少,赵欣认为,社会幸福感的部分维度在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每月生活费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23]。

四、评价与展望

1.对调节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有待开展。综观中国目前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关于对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的研究,对于在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中起调节作用的调节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这方面还有待于研究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丰富干预幸福感的内容。

2.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系统干预方案有待制定。虽然近几年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中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关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高达90多项,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方案,能够利用这些研究结果,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中国目前缺乏关于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系统研究和配套措施。

3.研究取样范围有待科学化。目前大多数研究取样所在地域比较狭窄;取样院校类型、层次比较单一;取样涵盖专业比较少,这都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今后的研究应该在取样上达到统计学的高标准。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白苏妤,冯骥,杜夏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9-23.

[2] 徐维东.内隐幸福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30.

[3] 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629-631.

[4] 杨宏飞,薛尚洁.入世和出世心理对网络成瘾与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5):353-356.

[5] 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4):22-28.

[6] 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4):46-50.

[7]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Z1):168-174.

[8] 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师专学报,2000,(2):35-38.

[9] 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4-98.

[10] 李莉.人口统计学因素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57.

[11] 姜峰.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2):190-192.

[12] 姜永杰,杨治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115-119.

[13] 田澜,王鑫强,陈志强.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4):265-267.

[14] 罗亚莉,刘云波.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34-137.

[15] 张智勇,荣煌,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

[16] 高淑燕,孙继民.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17] 金艳玲.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30.

[18] 袁莉敏,张日,赵会春,等.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644-658.

[19] 周会娜.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51.

[20] 郭志峰.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结构验证与影响因素分析[J].阴山学刊,2008,(6):90-96.

[21] 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22] 杜夏华,苗元江,冯骥,白苏妤.人格与幸福感――大学生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389-391.

[23] 赵欣.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成都: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38.

上一篇:高校教师岗位绩效考核应处理好十个关系 下一篇: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