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归因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25 05:55:07

不同归因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摘 要】该研究目的主要是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8名不同年级的河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归因方式、主观幸福感问卷的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存在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归因方式 主观幸福感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

归因方式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之一,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它可以分为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前人主要研究了归因内、外控倾向性与主观幸福感中消极情感(如抑郁)的关系。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外控与抑郁呈正相关,而内控制则体验到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以往研究在考察二者关系时,只是探查了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如抑郁)的预测作用,并没有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全面考察。本研究试图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河南师范大学本科不同年级随机抽取400名被试,回收试卷为382份,有效试卷问368份。男生184名占总体的50%,女生184名占总体的50%。

(二)研究工具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研究采用了前24道,用五点计分的方式考察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7。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口学变量,如年纪、性别、专业等。

2. 人际归因方式方式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人际归因方式问卷,取自Lefcourt等编制的多维度―多向归因量表(MMCS)的一个分量表。人际归因方式包括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各包含6个题项,前三题代表成功经验,后三题代表失败体验。问卷采用五级计分法。本研究中各维度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是0.580。

3. 施测过程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测量。当场回收问卷,施测无时间限制,一般都在15分钟内完成。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生地源等。

三、结果

1. 不同性别、年纪、专业大学主观幸福感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女生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数略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0.519,p>0.05)。主观幸福感在年纪中的差异也不显著,在大二年纪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其他年纪,大三年纪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可能与即将面临考研与否的焦虑有关。主观幸福感在专业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F=1.027,p>0.05),理科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其他专业。

2. 不同维度的人际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比较的结果显示:在对成功进行归因时,多做出的是能力和努力,即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在对失败进行归因的时候多进行的是运气和努力,在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不足才导致了失败,个体的羞耻和内疚的心理就会产生,但是这是暂时的感觉,会使个体在以后的行动中作出更多的努力,尽量去争取成功,这可以减少负性情绪,降低焦虑、紧张的水平,对主观幸福感不会产生太深的消极影响。由内外控总分的均值可以判断,大学生进行的归因的方式更多的是内归因,即认为是能力和努力的影响。

四、讨论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女生的幸福感水平略微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对待女生的可能会情感温暖、给予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纪、专业上的状况分析。

本研究没有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专业上的显著差异。但在大二年纪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略高于其他年纪的得分,大三年纪略低于其他年纪的得分。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不略有差异。这可能与大学生在大三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的加大有关。同时大学生在也会因此带来些负性事件,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对其主观幸福感难免会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不同归因方式均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在进行归因的时候更多的是进行内归因,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影响。凡是把幸福与否归因于努力这个可控的稳定的内部因素的大学生,其幸福感较高;反过来就是说,那些幸福感较高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努力意识也较强。

本研究也发现,能力归因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如努力的大。归因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分析个体对造成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知倾向,更好的把握未来可能的行为模式,当个体把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的水平这个不可控的内部因素时,个体行为改进的可能性则很小,这可能就是能力与幸福感相对低相关的原因所在。

五、结论

1.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专业、年纪的显著差异。

2. 大学生不同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

3. 大学生对幸福感多进行的是内归因,即认为是能力和努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96-100.

[2]王登峰,王燕,张雨新.心理控制源倾向于抑郁、羞耻、及其自尊的关系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5).

上一篇:城镇化中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策略 下一篇: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