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息技术融于“实验”之中

时间:2022-07-20 06:07:13

把信息技术融于“实验”之中

【摘 要】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实验与实践活动,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真可谓“百讲不如一练”。因此,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十分适合开展“实验活动”,这样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依靠组织学生参加探究式实践活动来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情境创设;发现;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并在实践和探索中培养学生发展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实验与实践活动,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真可谓“百讲不如一练”。因此,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十分适合开展“实验活动”,这样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相应的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实验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实验活动的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任务精心设计适宜的情境。如在教学《制作美丽的贺卡》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一次“精美贺卡大比拼”的实践活动,通过创设评选优秀贺卡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之中。如果教师再适时地提出运用电脑是否也能制作贺卡这一问题,激励中的学生求知欲高涨,教师讲解的方法自然也记忆深刻。

二、发现问题

问题是促进实验过程中思维含量不断深化的关键因素,只有情境而不能发现问题的实验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是徒劳的。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实验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主动的,问题是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提出的或教科书上现成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其次是开放,这些问题都是来自学生的实验过程,问题本身的限制条件少,所以结论一般不是惟一的,属于无结构型或半结构型问题,这样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学生本身具备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不同,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学习结果有很大差异,老师应及时从这些学生信息中得到反馈,抓住重点,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的实际作品作为课例,进行讲解、点评,用这种方式不仅能照顾到稍差一些的学生,而且也能激励优秀的学生。

三、寻觅资料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知识不应被视为教学目的本身,如果用堆积知识的方式来学习信息技术,将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不是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实验材料,更进一步要使学生自己搜索资料,让他们自己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手头的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知识的存在,在信息技术课中知识是作为一种资料(即“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和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存在的,它本身不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四、探索思考

材料和思考是解决问题时两个不可缺少的相关因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思考具有两个特征:1.观念与结论是材料所隐含的,而不是它所直接呈现的,因此具有创造性。2.由于观念与结论具有独创性,所以这些观念和结论都是不能传递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知道的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这已经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人已知的事实。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观念与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验探索活动中自己发现观念、验证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这样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实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探索思考”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复制、粘贴的教学中,单纯的复制、粘贴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掌握。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似乎在实际应用中应用不到,但是对于学生思维是一个极好锻炼的问题――完成100个“电脑”。有的学生可能要粘贴了99次,有的学生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只用几次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五、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活动的实验过程。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实验活动,才能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电脑是信息技术课固定的操作对象,利用电脑学习知识,完成任务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主要任务。信息技术课中的操作方式主要有电脑操作、电脑创作、调查研究、交流探讨等,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操作方式。

六、总结运用

这是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和实验活动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检查实验活动的成败得失,促成学生认识的上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实验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

以上6个实验要素要始终贯穿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实施过程中,应给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实验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我认为“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保证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是因为:

首先,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即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实践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合理的方法和系统的知识。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而要让同学们在一个个完成任务的实验活动中,逐步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的乐趣,领悟到信息技术的无穷奥秘。

最后,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依靠组织学生参加探究式实践活动来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最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浅析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及研究进展 下一篇: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