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分析

时间:2022-07-20 05:22:42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分析

[摘 要]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的出现,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首先,大学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竞争能力,其次,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改革教学模式,政府进行制度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啃老族 现象

一、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

“啃老族”并不是我国仅有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啃老族”,他们被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ing)族。“NEET”族发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的英国,是指既没有升学,也没有就业,更没有接受任何培训,只有依赖父母来维持生活的年轻人。此后,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也先后出现类似“N E E T ”族群体,并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啃老族”的内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啃老族”是指年龄在18 周岁以上且不在全日制学校学习,具有劳动能力,而不去工作或已工作但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在经济上仍要依靠父母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但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或者害怕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而拒绝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

根据“啃老”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标准“啃老族”。这类人完全放弃就业机会,有工作能力却不去工作,也不升学或参加职业培训,完全呆在家里依靠父母维持生活,是典型的“啃老族”。第二类是半“啃老族”。这类人有工作但频繁跳槽或经济收入不能维持个人的消费支出,而不得不“啃老”。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变为“啃老族”中的一员。据麦可思(MYCOS)教育数据咨询公司《2009 年度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559 万人,大学毕业半年后,除了考研和就业外,仍有73.56 万人没找到工作,而在这些失业人群中,又有超过15%的人放弃了求职和求学的机会,甘心当起了“啃老族” (1)。

二、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

(一)自身原因

1、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有些大学生只关心学习,很少接触社会,这就造成了对社会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甚至基本的社会实践。当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了害怕、拒绝就业,甚至逃避、抵触社会。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很多大学生没有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弱势又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3、拒绝长大

他们从内心深处拒绝长大,认为可以无偿拥有别人的照顾和关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适时的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4、缺乏竞争意识

大学生不能直面竞争,缺乏竞争意识或是对竞争产生恐惧感,因此,严重影响了就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家庭环境

1、对子女的娇生惯养

从成长的环境来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过多的关照,父母的溺爱和呵护致使他们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大学生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就自然把目标锁定在了工作环境好,工作内容比较悠闲轻松,收入高并且稳定。往往许多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常常抱怨“太辛苦”、“工作环境太差”、“待遇不好”等,几乎成了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拒绝工作的理由,习惯性地选择逃避就业。

2、对子女的心理期望过高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很少教导他们要做符合自身能力的事情,一味的攀高,最后往往忽视了对他们最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学校环境

1、大量扩招、学历贬值

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不但本科生如此,连研究生人数都大量的增多。面对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社会并不能提供相应多的岗位来接纳其就业。

2、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

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学术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就造成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就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3、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

有些学校没有健全甚至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没有真正的发挥出该中心的作用和功能,并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

(四)社会环境

1、就业观念陈旧落后

面对新型社会,人们还是以老观念来看待就业,认为工作要体面、稳定,最好是进入国企或政府机关,然后谋求高职位。把独立经商做个体户视为无能的表现,不能够光宗耀祖,被人耻笑。

2、企业更青睐于有工作经验的就业者

面对竞争,企业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就业者,原因是可以减少培训成本,并且更迅速的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的对策

(一)自身需要做的改进

1、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首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对社会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就业,充分接触社会,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关心时事,即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趋势。

2、准确的自我认知

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作为大学毕业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挑战生活的勇气和魄力。人生中遭受挫折不足为奇,问题是遭受挫折后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真实而深入地审视自我,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3、提高自身能力

努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素质。

4、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其相应的地位和身份。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要赡养的老人最少是两个,他们也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养育自己的子女,因此他们应该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对。

5、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传统的中庸思想应该摒弃,勇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推销自己。要有上进心,相信竞争才会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当然,我们提倡的是有益、积极、良性循环的竞争。

(二)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1、家长应及早转变溺爱的教育手段

让他们勇敢的做尝试,舍得让他们吃一些苦,受一些委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坚强的成长。

2、家长调整期望值

家长要把对子女的期望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即制定适合子女的能力所及的培养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有这样做才会真正达到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3、家长应及时了解子女在受教育过程各个阶段出现的身心变化

与他们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家长应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从而让他们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三)学校需要配合的工作

1、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学校应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学上,增加实践和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的课程,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园文化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氛围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只有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时,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做到自信。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实施全程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详细的职业教育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而且还要帮助他们了解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把握国家及各省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岗位需求信息;增强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并为他们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以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逐步使他们由“就业的一代”变为“创业的一代”。当然在创业过程中,社会也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四)社会需要给予的帮助

1、提供良好的社会接纳环境

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接纳环境,建立并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影响深远,全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现代教育观念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因素。

3、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当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缓解或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当对“啃老族”群体给予重视,并积极寻求缓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政府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动态档案,及时掌握失业者的数量及变化动向;在就业安排上,鼓励企业主优先录用大学毕业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失业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相关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上出台一些措施来改善当前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M ]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111 .

(2)殷玉法.《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探析》,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3)袁森.《更新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8

(4)李淑文.“啃老族”应早日做好职业规划[J].职业时空,2007(2):53-54.

(5)米新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党史博采(理论) , 2006 /11

(6)黄玮.《浅议高校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经济市场, 2006 /08

上一篇:关于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高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因材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