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时间:2022-07-20 03:32:48

让乡土文化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是一个“怕”字当头,为何?细细静想,原来学生远离生活,没有体验,也就没有什么可写,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习作素材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笔者尝试以乡土文化为导引,让学生走进乡村,去感知、去观察、去体验,积累习作素材,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用习作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一、走进名胜古迹,歌咏家乡美景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绮丽的美景,祖国的壮美山河永远是人们歌颂的主题。人教版三上第一组和第六组文章分别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主题,令人神往……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如公园、操场、小区门口的桂花树;欣赏家乡的风光,如天姥山、沃洲湖、穿岩十九峰、倒脱靴等。其中大佛寺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笔者就选择大佛寺作为重点指导。先出示家乡风光宣传片,重点欣赏大佛寺的景观。学生们边看边赞叹画面的美丽,对大佛寺历史及传说的介绍饶有兴趣。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去查阅大佛寺的有关资料:锯解岩、放生池、济公吐金的传说;濯缨亭、三生圣迹、中山纪念林的来历;刘勰的《石城寺石像碑记》等。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种风物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了这些文化的积累,再走进古寺,学生们就有了新的体验。追随着圣人的足迹,游走在千年古刹,那石壁金相,那稀世楼台,那摩岩石刻,那参天古树,都多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亲切。请看我班学生吕雨蔓写的《游大佛寺》片段。

小心翼翼地走进大雄宝殿。石弥勒像高大巍峨,金光闪闪,慈眉善目地望着我们。佛像结跏蚨坐,身高13.74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8米,掌心可容十多人,真不愧是“江南第一大佛”。大佛倾注了三代人的心血,大殿上“三生圣迹”的匾额,就是为了纪念三代僧人护、淑、的不朽功绩。再看佛像,我不禁为他的气势折服,更被三代僧人的精神所感动。

习作中,学生思路清晰,引用查阅的资料,选择印象最深的作为重点描写,既陶冶了心情,又提升了人文素养,笔下的习作也变得有生气,有活力,有真情实感。

二、感悟传统文化,书写生活体验

人教版三上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了探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了《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文章,对祖国文化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笔者尝试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课余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汇报等形式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链接,在生活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使学生们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老,它离我们很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元宵舞龙灯、猜灯谜,还有剪纸,做香囊等等。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中,笔者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工艺制作过程的录像等等,再来说说自己了解、调查到的传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互相提示,互相补充,然后分类整理,列出提纲,如:

我了解到的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时间的由来,产生的意义,相关的传说……

2.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挂香袋、放汤包……

3.端午节的活动:活动的过程见闻,发生的趣事等。

4.自己的感受:活动的随想,心里的畅想等。

接着,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列提纲,如剪纸、放风筝、捣麻糍、中秋节、元宵、七夕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成了学生笔下生动的题材。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社会,搜集乡土文化,感知风土人情,把生活和习作融合在了一起。

三、制作乡间玩意,体验乡村游戏

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浓浓的乡土气息阵阵洋溢,一股童年的温暖涌上心头。那“呜卟”的麦哨声是那样嘹亮,那样动人,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于是,笔者让学生双休日去做用乡土材料制作的小玩意儿。周一的教室里可热闹了。“哔――”“呜――”的哨声此起彼伏,麦哨、柳哨、笋壳哨、竹哨以及用树皮做的小号在教室里响起;还有用树叶做的小畚斗、棕叶做的佛尘、竹片做的鸟笼;最有趣的是一头蔬菜驴子,胡萝卜的身子,土豆的头,豆荚的耳朵,筷子的腿,引来了许多围观者。学生们处在极度的兴奋状态,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就能自觉地观察、比较,描述制作过程,讲解使用方法,交流心得体会。这时的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笔者适时地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玩耍的感受、看到的情景写下来,一篇习作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是我班学生屠豆豆写的《可爱的小玩意》片段。

王欣怡的驴子是最搞笑的。一个灰色的土豆就是驴子的头,身体是一截橙红的胡萝卜,耳朵和尾巴用的是绿绿的豌豆荚,腿脚、脖子竟是淡黄色的一次性筷子。虽然这是一头蔬菜驴子,但它色彩丰富,憨态可掬,在我眼前就像是一只生气勃勃的活驴子,会走,会跑,会跳,会叫……

这些乡村玩意为学生习作呈现了活生生的情景,解决了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难题,并且使习作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四、搜集民间传说,编写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其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极度夸张、虚幻的创作手法深深吸引着学生们。人教版三上第五组编排了《开天地》,四下第八组设计了一组以童话故事为主题的故事长廊,激起学生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如:穿岩十九峰的传说,司马悔桥的来历,天姥山刘阮奇遇的故事……学生在搜集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故事蕴含的哲理,同时产生了想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愿望,此时让他们展开想象把故事编写出来是最好的时机。请看我班学生邱蕾的《刘阮奇遇记》片段。

天姥山脚下,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淌,溪边桃花竞相开放,犹如人间天堂。刘晨、阮肇结伴来到天姥山采草药。他们一边采药一边欣赏美景,竟忘记了时间。天渐渐黑了,刘晨和阮肇在山中迷了路,不知不觉走进了深山老林。这时,不知从哪里走出了两个美若天仙的姑娘,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刘晨和阮肇被姑娘的美貌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她们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房子里。桌子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芬芳的美酒让他们飘飘欲仙……

原来身边处处有景物,处处景物有故事。走进乡村,各种亲身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又增长了学生的阅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生活,丰富了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文化遗存、花草树木、村落炊烟、山川田野、乡村玩具都成了学生们笔下的习作素材。乡土文化,为学生习作打开了一道大门。通过这道门,学生们自由地徜徉在这肥沃的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感受文化带来的芬芳。做一个有心人,习作之花定会欣然开放。

上一篇:强化督导 为教师队伍建设护航 下一篇:误解错用成语辨义举正(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