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时间:2022-07-20 03:16:19

基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摘要:人社部已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必然趋势并将适时出台相应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应积极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 人力资源管理 变革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人社部在近日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一方面,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定时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十二五”末将达到75岁,2050年将达85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续延长,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增大。若仍实行现行退休政策,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将持续缩短,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和少子高龄化现象并存的情况下,如果维持现在的退休年龄,工作的一代人负担退休的一代人的年限会快速增长,结果必定导致代际不公和根本不可持续。

二、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源管理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延迟退休使得老员工居于管理岗位时间延长,加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的规定,下属年轻员工的升职空间势必缩小,企业“血液循环”过慢。另一方面,随着八零九零逐渐成为劳动大军主力,他们有更高的职业追求,而延迟退休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过程变长,长时间的职业瓶颈易产生厌烦情绪,此外还要承受巨大的买房压力和中国“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养老负担等,人到中年的他们在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工作积极性降低。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双轨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其中单位缴纳20%),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纳入社保体系,不用个人交一分钱,退休时养老金却是前者的3倍,如果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由60岁推迟到65岁,实际上是国家把60到65岁之间职工的供养义务转嫁给企业,企业实际上分担了部分国家财政的负担和风险,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

企业负担加重,企业战略计划也会随之改变,作为具有战略高度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做出先导性变革才能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我国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以“事”为中心,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及“工具”,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福利难以有效激励员工。为保持企业持久的活力与竞争力,延迟退休年龄使企业不得不去思考员工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不得不去拓宽员工职业通道,不得不去尝试创新更有效的激励方式,这无疑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变革的机遇。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变革措施

1、建立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不管企业经营战略是否会因延迟退休年龄而转向低成本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都需相应地做出调整。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现有员工退休时间延迟使得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更注重人员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

2、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为缓解延迟退休年龄造成的企业成本压力,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应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80”、“90”这一代的年轻人主动性强,跳槽率比较高,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应清楚地介绍企业概况,以人岗匹配为原则,为新员工建构合理的职位预期,减少由于跳槽频繁增加招聘成本。制定招聘计划时还要适当注意企业员工年龄的比例问题,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互动,防止人员老化活力缺乏。

3、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

人力部门与需求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除提高员工现任岗位所需业务能力外,还应立足于员工在组织内的长远发展规划,使员工在培训中能充分地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培训讲师可由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担任,既节省培训成本,又保证培训效果,进一步激励员工在企业的长足发展。

4、建立多通道的激励机制

在中国“业绩优则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员工认为只有当了官才是真正的成功。但从组织架构上讲,任何组织都是“官少兵多”,延长退休年龄后这些少量的“官”居于“官位”的年限延长,若要在员工升职空间变小的前提下仍能有效地进行员工激励,管理中必须建立多通道的激励机制。通过资格认证、竞聘上岗、工作轮换、后备干部培养、年终人才盘点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晋升路径,实现绩优者“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外,领导应以身作则,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5、制定弹利计划

年轻员工距离退休年龄尚远,养老金在其个人感觉中的地位小很多,实施延迟退休后,若仍按固有的福利项目设计必然影响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感受度。因此,应提高现实福利项目所占比例,重视员工的多元化福利需求,对不同劳动者队伍结构设计不同的福利项目,保证企业在付出巨大成本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员工认可。弹利计划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的内容和结构组成,员工参与度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保证内部公平。此外,弹利计划中员工可放弃企业提供的但自身并不认同的福利项目,而把在该项目费用用于其他福利项目的选择上,企业并不会因增加对员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使得成本上升,反而使企业对福利成本更加可控。

参考文献:

[1]杨婷.延长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安徽文学,2010.9

[2]吴茜.延迟退休年龄的劳动法思考.大众商务,2010

[3]于一.建立个性化激励制度的意义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2012

上一篇:医院人事信息管理网络化探讨 下一篇:组织公平与薪酬满意度关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