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资流动峰回路转复苏前景依稀可见

时间:2022-07-20 02:28:35

全球外资流动峰回路转复苏前景依稀可见

本刊讯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9月22日在北京举行首发式。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受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共同主办本次活动。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企业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有关人士与会。南开大学泰达学院院长、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国明教授代表联合国贸发会议向与会者介绍了《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主要内容。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在会上就中国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是在各国(地区)统计数据基础上,参考其他有关信息资料进行综合调整撰写而成的,具有相当高的国际权威性。每年报告正式出版之际,贸发会议同一时间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举行首发式,向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介绍上一年度全球直接投资的情况并分析当前和未来的趋势。今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主题是“转向服务业”。报告在分析2003年外资流动特点以及2004年发展趋势的同时,以超过一半的篇幅分析了全球及各国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为了使读者了解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最新状况和发展态势,本刊将《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要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下跌至5600亿美元,这是外国直接投资连续第三年呈下滑态势。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仍然是造成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滑的原因:2003年发达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3670亿美元,比2002年减少了25%。从全球范围看,111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82个国家的流入量相对减少。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了53%,跌至300亿美元,尤为引人瞩目,这也是美国近12年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少的一年。流入中东欧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呈疲软态势,由原先的310亿美元减少至210亿美元。只有发展中国家群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9%,总计达到1720亿美元。在该群体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非洲和亚太地区出现增长,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则持续下跌。50个最不发达国家(LDCs)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仍然很少,只有70亿美元。

发达国家:喜忧参半

发达国家2003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状况喜忧参半:其中,10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加,16个国家的流入量有所减少。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了25%,跌至3670亿美元。从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来看(外国直接投资是由公司内借贷、股权和再投资回报共同构成),发达国家的公司内借贷直线下跌,而股权流量也有所下滑,只是降幅相对较小。然而,由于利润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再投资收入却有所增长。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是造成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减少的一个不利因素。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交易的数目和价值连续三年呈下滑趋势。由于美国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由630亿美元下降到300亿美元,跌幅超过一半,因此它的排名落在了卢森堡(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在当地周转的缘故)、中国和法国的后面。欧盟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21%,为2950亿美元。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却增长了4%,达到570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加,其增长幅度近三分之一,达到了1520亿美元。美国再度成为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来源国,其后依次是卢森堡(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在当地周转的缘故)、法国和英国。尽管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加,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却有所减少,二者相抵形成了1220亿美元的净负差,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数额最高的投资赤字。

从2004年起,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依然看好。发达国家2004年上半年宣布的公司并购交易数量有所攀升,从而预示下半年的局面较为有利。据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和选址专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西欧地区相比,北美和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

亚太地区:止跌回升

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止跌回升,涨幅为14%,达到1070亿美元。本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经济迅猛增长、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以及鼓励跨区域投资和有利于跨国公司扩大生产网络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是推动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亚太地区的原因。SARS的爆发对该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微乎其微。从整体来看,亚太地区34个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加,21个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减少。

在亚太地区内,流入不同次区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颇不均衡。总体而言,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地区(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720亿美元)和服务行业。如果不考虑卢森堡这个特例,中国是2003年全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5.05亿美元。流入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上升了27%,达到190亿美元。尽管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34%,但只有60亿美元。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45亿美元上升到61亿美元,而流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则从36亿美元上升到了41亿美元。尽管流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增长,但流入太平洋诸岛屿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仍然较少,仅为2亿美元。

1995年,亚太地区服务行业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占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3%,2002年这一比例增加到50%,而制造业则下降至44%。初级品行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对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中国的制造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多,此外,无论是从绝对值的角度,还是从相对值的角度来看,其他经济体的服务行业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均有所增长。对于新兴的工业经济体和东盟次区域来说更是如此。诸如《东盟服务业框架协议》这样的区域合作协议为外国直接投资向服务行业的流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国家政策方面,亚太地区的各个国家继续放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同主要的投资伙伴缔结了双边投资条约(BITs)和避免双重征税条约(DTTs)。这些国家还借助2003年缔结的若干项自由贸易协定(FTAs),以及与投资成员达成的其他经济安排改善了彼此间的合作关系。

亚太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依然很大:据贸发会议对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五分之三的受调查公司预测,未来两年内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将会有所增长。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泰国,它们的前景非常光明。但是西亚地区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有13%的受访者预测,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将有所下降。

非洲地区:呈现转机

2003年流入非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28%,达到150亿美元,但是仍然低于2001年高峰期的200亿美元。2003年,非洲地区有36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加,17个国家的流入量有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投资和跨国并购活动(其中包括以私有化方式实现的并购)的再次兴起是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复苏的原因。摩洛哥是非洲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总体上看,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如安哥拉、乍得、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和南非)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首选的目的国,不过许多较小的国家也分享到了外国直接投资复苏所带来的惠泽。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电信、电力和零售贸易领域。例如,流入南非电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采矿和采掘业。

鉴于非洲地区所蕴藏的自然资源潜力,蓬勃发展的全球商品市场,以及投资者对非洲地区所持观念的转变,非洲地区2004年以及未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比较光明。但是,2004年接受贸发会议调查的著名跨国公司却认为,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五分之一的受调查公司认为,未来两年内非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会有所增长,三分之二的受调查对象认为非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保持不变。

规章制度的持续改善有助于非洲国家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2003年,一些非洲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制度,还有一些国家重新恢复了私有化方案。部分国家要么已经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要么是在相关谈判中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2004年加速落实AGOA法案》,美国把《促进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AGOA)延长到了2015年,此举有助于扩大非洲地区的国际生产。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再度下滑

流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的下降幅度达3%,跌至500亿美元。这是自1995年以来该地区接受的年均外国直接投资额最少的一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40个经济体中,19个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下降。尤其是巴西和墨西哥,它们是本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由于私有化进程势头减缓、欧盟经济复苏疲软(除美国以外,它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以及阿根廷金融危机后本地区的一些国家出现经济衰退或增速减缓,因此外国直接投资下滑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造成了沉重打击。由于墨西哥的加工出口行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所有下降,因此外界担心墨西哥可能正在失去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一些规模略小的经济体,如智利和委内瑞拉在2003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长,智利弥补了上一年所遭受的损失。综上所述,该地区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重又回到了最近一次外国直接投资蓬勃发展前的水平。2003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至110亿美元。

由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望回升,因此人们乐观地认为,该地区未来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将逐步恢复。实际上,根据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大部分公司总裁均认为,该地区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将逐步增加。一部分国家还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进一步放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体制和精简投资审批程序上。

中东欧地区:急剧下滑

中东欧地区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骤然下跌,由原先的310亿美元下降到了210亿美元,这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流入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它们是本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两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中东欧地区有10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加,9个国家的流入量相对减少。俄罗斯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也由35亿美元下降到了1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东欧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则由50亿美元上升至70亿美元,其中俄罗斯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占到了五分之三。2002年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中,俄罗斯公司在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中占据了四个席位。俄罗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力求在扩大后的欧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控制它们的全球价值链。其他中东欧国家的跨国公司则把投资重点放在了低收入的中东欧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身上,它们希望藉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8个新近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非但没有从欧盟老成员国那里吸引到多少外国直接投资,相反,它们实际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已由2002年的230亿美元骤跌到2003年的110亿美元。一些欧盟新成员国为了提高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甚至采取措施将公司税降低到与爱尔兰等地区旗鼓相当的水平。欧盟新成员不但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低公司税率,以及可以享受欧盟补贴的综合优势,而且还具备了有利的投资环境、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以及自由进入其他欧盟市场的便利条件,因此,欧盟新成员成为了吸引欧盟国家以及第三方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理想目的地。

有鉴于此,中东欧地区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具有光明的前景也就不足为怪了,接受贸发会议调查的著名跨国公司和选址专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访者预计,中东欧地区2004-2005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将有所上涨,这个比例在接受调查的所有地区中名列榜首。据调查结果显示,投资促进机构(IPAs)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们将主要通过更为有的放矢的工作,以及进一步放宽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来提高东道国的吸引力。

FDI:充满希望的未来

报告指出,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希望。虽然2003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额仅为2970亿美元,并依然保持低迷状态,但跨国并购已经开始回升。2004年上半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额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3%。在这一势头以及其他因素(如主要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幅度较高,公司盈利改善,股票价值上扬)的共同推动下,2004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开始复苏。再投资回报、股权和公司内的借贷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利润率较高的再投资回报在2003年已经恢复增长,并创下新的记录。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其他组成部分―――股权和公司内借贷在2004年也有望上扬。

同以往一样,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推动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重新恢复增长。

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还不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6%,在90年代的后五年,这一比例增加至11%左右,但是在2002-2003年期间,这一比例又回落到7%(年平均流量达46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十分之一,该存量在2003年增长了8%,达到8590亿美元。按照对外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来衡量,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例如,与美国(7%)、德国(4%)和日本(3%)相比,新加坡 (2001-2003年)为36%、智利为7%,马来西亚为5%。随着经济复苏逐渐趋于稳定,这些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可望恢复增长。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长,但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以上。事实上,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等对外直接投资额较高的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正显得越来越突出。《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首次采用了贸发会议对外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此项指标排名显示,各个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迥然不同。按照该指数的排名―――以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与其占全世界GDP的比例之比来衡量―――位居榜首的国家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由于过转外国直接投资缘故)、巴拿马和新加坡。此外,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也名列前茅。

继续放宽外国直接投资体制有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2003年,全世界有244项法律和法规的修订影响到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其中220项是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2003年,全世界达成了86项双边投资条约和60项避免双重征税条约,从而使这两类条约的总数分别达到2265项和2316项。然而,从每年新缔结的条约数量上看,双边投资条约自2002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而避免双重征税条约自2000年以来也在不断减少。

贸发会议2004年第一季度对全世界335家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 以及87位国际选址专家做了一次调查,受调查对象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他们表示,亚太以及中东欧等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望上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外国直接投资会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以及中东欧的波兰出现大幅攀升之势。

整体复苏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都有乐观的发展前景。贸发会议为衡量一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而制定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显示,诸如捷克共和国、中国香港和爱尔兰这样的经济体,即便是在外国直接投资衰退期仍然能够吸引到大量的投资。而日本、南非和泰国等经济体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把这些经济体在贸发会议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业绩指数上的排名,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上的排名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些经济体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时并未发挥出它们的全部潜力。

跨国公司:向服务业发展

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生产的发展。目前,全世界至少有6.1万家跨国公司的90多万家国外分公司参与了国际生产活动,它们所代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约为7万亿美元。当前的国际生产仍然相当集中。从数量上看,2002年全世界100家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只是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0.2%,但是这100家跨国公司的分公司的销售额却达到了所有跨国公司国外分公司销售总额的14%,这100家公司的资产占全球所有跨国公司总资产的12%,雇员人数占全球所有跨国公司雇员总数的13%。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之后,2002年,这些跨国公司在资产、销售额和雇员人数方面均恢复了增长。

接受贸发会议调查的著名跨国公司和选址专家认为,某些服务行业,如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机动车辆和机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更为光明。范围广泛的公司职能外迁乃大势所趋。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仍将以“绿地投资”为主,在发达国家则以跨国并购为主。而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投资促进机构将继续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展开竞争,并以激励措施和目标锁定作为关键性的投资促进工具。

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正在向服务业方向转变。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业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50%;而2002年则上升至60%,估计为4万亿美元。在同一时期,初级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由9%下降到6%,而制造业的降幅更大,由42%降至34%。

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直到最近,它还主要集中在贸易和金融两个领域,两者2002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7%,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35%(1990年分别为65%和59%)。然而,诸如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从1990年到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值增长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行业增长了16倍;企业服务增长了9倍。

从平均值来看,2001-2002年,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占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三分之二,大约为5000亿美元。此外,由于母国和东道国的服务部门在跨国经营方面落后于制造业,因此它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上仍然大有可为。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依然由发达国家控制,但彼此间的分配越来越均衡。几十年前,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几乎全部为美国公司所把持。但到2002年,日本和欧盟已成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明显增长。它们占全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1%攀升至2002年的10%,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部门。

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服务业的投资存量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均衡,当然,发达国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西欧和美国的增长速度最快,从中反映出服务业中的外国直接投资多属于市场寻觅型。如今,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大约占服务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2%,发展中经济体占25%,其余部分为中东欧国家所占据。就服务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规模而言,美国是2002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东道国经济体。除少数情况外(例如中国),凡是服务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蓬勃发展的国家,也都强化了它们在外国直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地位。然而,各个国家的服务业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差距明显。

上一篇:对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地化的思考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