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20 02:10:07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职业技能大赛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倒逼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倒逼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双师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27-03

1 前言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持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竞赛活动(以下简称“大赛”)。大赛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倒逼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大赛自2008年举办以来,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共设置15个专业大类98个竞赛项目,参与企业上百家,参赛选手过万人[1]。大赛组委会专家通过认真分析不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了竞赛题目,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更加趋近于企业实际用人需要,倒逼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当前,大赛的举办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正是由于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以及其自身特有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征,要求有相当数量的职教师资必须具备“双师”属性。目前,高职院校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衡量高职教学质量优劣、核心竞争力强弱、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中,从社会、企业中调入的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比例较小,大部分专任教师为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重视教师学历、职称,对教师实践技能要求不明确等问题[2]。因为高职教师缺乏实践工作技能,其自身能力存在不足,致使教学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技能发展,提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但通过实际调研,笔者发现有些院校直接就把既具有教师职称又具有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这其实是不合理的。目前,许多行业资格证书并不需要操作技能的测试,只要通过理论的考核就可以取得,所以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真实反应教师的实践能力。

3 大赛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赛竞赛项目申请的推动作用 大赛组委会每年都会面向全国征集竞赛项目。项目申请时要求赛项设计的竞赛内容须与对应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适应,要根据专业或行业标准、企业用人要求进行赛项设计。因此,在申请比赛项目的时候,项目申报院校和申报人员须对行业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掌握行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才能申请到职业技能比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的申请标准、考核指标、监考人员组成等都会与行业紧密联系。职业技能大赛比赛项目的申请推动教师一定要参与行业中,推动其“双师”素质的养成。

大赛参与的推动作用 技能大赛设置的竞赛题目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似,要想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优秀的指导教师才有可能带出出色的学生,这就倒逼高职院校教师由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笔者在对相关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大都鼓励普通教师养成“双师”型素质,并且要求教师能够到企业锻炼实践,但是由于大都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因此教师对于到企业一线实践的兴趣并不高,把这种下企业锻炼的经历看成一种负担,一部分教师到企业也是一个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到许多知识。

但是现在由于有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会提前告诉指导教师参赛的内容是什么,评分标准是什么,指导教师可以事先总结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间接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指导教师因为技能竞赛,对下企业锻炼的兴趣增加,而且因为对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确知道,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有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把学校要求的企业锻炼过程由一种负担变为自觉行为。

大赛推动品牌专业的建设 大赛是一个学校某个专业办学和综合实力展示的重要平台。竞赛结果直接反应了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各自的综合实力。优势专业造就了专业影响力,受到行业的认可,增加了与行业骨干企业交流的机会,进而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技能大赛推动专兼职师资队伍形成 大赛提供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推动了教师企业挂职、学生顶岗实习等,增加了提升师生实践能力的机会。为了在大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倒逼高职院校建立一支稳定的,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行业一线人员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企业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使学校专任教师了解行业生产一线新技术和新设备,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大赛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大赛竞赛内容多依据企业真实工作岗位能力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备赛所需要的竞赛平台更趋近于企业真实的生产设备,这就倒逼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真实企业环境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有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养成。

大赛推动校企合作 企业十分重视大赛,大赛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员工,同时企业的一线人员也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如参与评分标准制定,担当竞赛裁判等。在这些工作中,教师和企业有充分的交流,为教师去企业实践提供了便捷途径。

4 大赛对“双师”型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作用

大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不够,学生普遍感觉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巨大差异。职业技能竞赛所用的设备和软件都是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升级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始终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掌握行业中的新知识。

大赛推动课程设置改革 以往课程的设置依据主要是理论知识,而大赛竞赛内容为一个项目,是一个岗位知识,一组知识群,这与以往的课程体系大多不同。通过技能大赛,高职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找到了抓手和切入点,找到了人才培养的缺失之处。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的推动下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编写特色教材,规范授课内容,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3]。

大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变革 大赛的竞赛内容是一个任务,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促进理实一体教学的展开。学生上课地点由原来的教室搬到实训室,教师由单纯地站在讲台前教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在仪器设备旁的示范操作、理论讲解,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其互动增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教学外,一些课程还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教学过程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展开,增强了教学效果,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零对接[4]。

大赛促进教师间交流 大赛为平台,全国优秀教学团队齐集。大赛不仅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更给了各个院校相同专业教师交流和切磋的平台,在比赛过程中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快速成长。

5 结语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导向标,是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技能大赛和“双师”教师,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大赛是展示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平台,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倒逼高职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实践证明,职业技能大赛对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珍.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教育与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2(26):112-114.

[2]姬玉明,朱晓倩.比较视角下高职师资培养的短板与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4,10(35):85-86.

[3]许云峰,安磊.基于化工技能大赛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5):45-47.

[4]李金松.专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9):191.

上一篇:关于P2P“跑路”的思考 下一篇:在比较阅读中提高评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