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形成的动因探析

时间:2022-07-20 01:14:57

企业集团形成的动因探析

【摘要】 企业集团是现代经济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在经济发展和市场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二十年来,企业集团处于一个高涨时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企业集团的形成原因,解释较为凌乱,本文试图根据科斯和威廉姆斯的契约理论对企业集团的产生动因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

【关键词】 企业集团动因市场交易费用市场效率

一、企业集团的产生

企业集团是企业组织的高级和复杂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协作关系以及生产流通的规模、方式向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式发展,企业组织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原始的手工业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到出现把生产者组织起来的初级阶段企业形式,主要是自然人的独资公司、合伙企业;第二阶段是适应流通规模大国际化背景下,出现的以有限公司为特征的公司制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第三阶段是在生产流通社会化、国际化背景下,出现以企业联合为特征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最近三十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控制生产要素,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流通,可以成系列地进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配置、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甚至可以影响国际经济的分工和资源流动。

作为企业联合的组织形式,企业集团经历了从销售(市场)合作、技术协作、生产协作到资本联合的历史发展进程。最早是1865年德国出现的契约式垄断销售联合体“卡特尔”(cartel),随后在德国出现了供销联合组织“辛迪加”,二者都是企业之间比较松散的垄断组织,不具有法人地位。1882年,美国出现了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商密切联系的企业组织“托拉斯”(trust),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巨型垄断企业,并非我们所说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最早是上世纪20年代德国出现的资本联合体“康采恩”,就是把分属于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而以其中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所组建的企业集团。康采恩不仅包括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而且还包括运输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康采恩以金融控制为基础,其核心是大工业企业,也可以是大银行。这些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除了经营本身的业务外,同时又是持股公司。它们通过收购股票、参加董事会和其他财务上的联系,将参加康采恩的其他所有企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样,通过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大工业企业或大银行往往可以控制比本身的资本额大数十倍的许多企业,从而加强自身的垄断地位,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对于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企业集团是一个企业的联合体,是一个多极式的法人组织形式,是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以产权联合为核心的联合体。

我国企业集团一开始是在非公司化的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基础之上产生的,这种联合主要是在生产、销售和技术领域内进行的,实行产品、技术的联合,较少涉及产权的联合,带有很大的不规则性、不稳定性。这类企业之间的联合并非都可以冠以集团之名,企业集团不是一个大型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所以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不能独立进行企业注册。

二、企业集团形成的动因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已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垄断集团形态,解释这一现象的最早经济理论称之为垄断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之间联合的目的在于摄取垄断收益和扩张规模、占领市场。这种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随着反垄断法案的实施,资本集团减弱和此后不断出现的新的组织形式——企业集团组织显露出来。规模经济理论的观点在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对企业的联合提供了新的理论说明。但规模经济理论不具有一般理论分析的框架。相对于此,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从效率的角度出发,用市场和组织两种制度费用的比较,内生产型地决定经济组织的变化,这一观点为我们研究企业集团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威廉姆森将企业集团定义为企业的中间组织,在他的经典名著《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一文中,着力讨论了中间组织模式。威廉姆森用规则结构表示一种使特定交易在其中得以完善的制度框架。他把中间性组织分别称为三方规则和双边规则。三方规则是这样一种交易组织形式,买卖关系仍然存在,但有一个第三者——仲裁机构。这是一种长期契约关系,契约在制定中没有确定所有细节,有些问题没有作出决定,作出规定的一些问题还允许有一定的变动范围,这就有可能在合同履行中引起争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仲裁者的任务是协调契约双方,解决争端,估价绩效,以保持契约规定的长期契约关系。长期契约关系不可避免的经常性的调整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人们关心专用性投资的价值,不愿使相互关系解体;另一方面,每一方都有自己独立的利润目标,不可能爽快地同意对方任意调整既有的交易关系,调整只有在参与交易的双方连续一致的同意下才能成功。从企业的实践来看,能作为企业中间组织——仲裁者,企业集团这类既有科层性质,又有市场性质的形式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根据科斯的理论,由于市场机制存在交易费用,一体化组织又存在组织费用,企业的规模界限在于市场交易费用等于企业组织费用那一点上。据此其解释企业集团形成的理由是:企业集团可以说是对企业行政组织和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这种解释的失误在于:一是企业集团不是对企业和市场的替代,即它不是通过消灭企业和市场组织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二是这种思路被局限于市场存在的交易费用、企业存在的组织费用,而把通过对市场的某种规制,即建立有组织的市场也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且能搞高效率这一点忽略了。事实上,由于市场存在交易费用和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的声音太大了,掩盖了市场本身的优点。三是这种分析也容易成为从既有市场和企业科层两级,通过衡量交易成本选出最佳组织静态方法。

与科斯提出的企业为什么存在相对应,我们可以同样提出一个市场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科斯在企业为什么会存在时,指出市场交易成本、作出市场决策的成本和控制执行合同的成本,科斯所指的市场是一种完善自由的市场。威廉姆森的第三方规制结构也是建立在自由交易市场上的制度安排,第三方规制只有在双方交易发生冲突时才能引入,对交易进行协调,另一种市场交易则是科斯和威廉姆森没有注意到的,这就是经常存在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

市场的作用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种效率表现为交易后的生产效率大于交易前的生产效率。从逻辑上分析,市场总是能改进资源配置的状况,并使收益最大化,但现实中的市场资源配置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生产技术的链接、生产和流通的结合,在分离的市场交易中,一方面影响着规模效率,另一方面影响到交易双方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反应速度。还有市场交易中的交易费用又是另一个制约因素。另外,由于市场交易中存在风险,导致市场交换效率的损失。市场上鸽子行动的主题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由此而引起的风险包括短期引起的生产过剩和不足,由于产品替代而引起的产品销路不畅或违约事件造成的生产过程受阻等。

改善阻碍市场效率的上述状况,不能完全通过一体化来解决。尽管一体化后,通过企业家的行政协调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一些阻碍市场效率的因素,但一体化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阻碍市场效率发挥的因素。这种制度安排就是组织的市场协调。有组织的市场交易同样可以节约成本,即减少科斯所谓的市场交易费用。这些成本包括:一是市场交易的价格和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建立联系,使交易者更容易发现信息。市场的有组织性可通过其固定的方式减少成本。二是讨价还价的成本可同样节约下来,因为通过有组织的市场,建立一系列的程序和惯例,从而使交易双方能更容易地完成市场进程,建立成交关系,尤其是在专用性资产投资形成后,通过组织性的市场缔约活动,是能够节约讨价还价成本和风险的,而不必通过威廉姆森的专用性资产的一体化来节约成本。总之,控制和执行成本有时也能通过市场交易得到节约。由于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被一定的组织所限定,交易的一方将通过组织约束而执行契约所规定的内容。这样看来,市场交易较企业行政协调的费用要低。

有组织的市场交易节约交易成本,并不否认市场交易存在成本这一事实。恰恰是因为自由的市场交易存在较大的、高昂的市场交易成本,才产生了企业集团这一组织形式节约交易成本的思想。企业集团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又产生了较大的组织费用,节约组织费用的办法不是仅仅只能重新回到市场中去,而是存在着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它既能节约组织费用,又能节约交易成本。这里不能将有组织的市场理解为企业组织的无奈(即由于组织费用高昂而退回到市场交易中去),而是有组织的市场本身既有保持市场地位,从而保持市场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有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这一市场的存在,在解释企业为什么没有完全一体化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企业之间组成企业集团的理由所在。

三、结论

诠释企业集团形成的原因的理论多种多样,它们各有其合理性,运用科斯和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来解释企业集团成因应该是一个创举,从该理论的观点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结论1:企业集团的存在是因为它扮演了仲裁者的角色。根据威廉姆森三方规制的理论,企业仲裁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并很好地调整各方交易关系,这是企业集团形成的一个理由。

结论2:企业集团是一个高效的企业组织,它能大大节约交易总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组织的市场效率。根据科斯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市场交易费用;二是企业组织的行政费用。企业组织的效率高低要看能否降低这两种费用,而企业集团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这是企业集团存在的另一种解释。

【参考文献】

[1] 胡雄飞:企业集团和科斯的经济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5(3).

[2] 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M].上海文联书社,2008.

[3] 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M].上海文联书社,1996.

[4] 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文联书社,1994.

[5] 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上海文联书社,1996.

上一篇: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研究 下一篇: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