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根在垄断

时间:2022-07-19 10:24:41

中国通胀根在垄断

通胀,又一次上升为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

从2010年10月到今年2月,我国CPI指数已连续5个月超越(或接近)4.5%,分别为4.4%、5.1%、4.6%、4.9%和4.9%,3月破5已成共识。在中国政府将通胀控制目标由去年的3%调高为今年4%的同时,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千方百计保持物价稳定,是今年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发改委约谈电煤、食品、日化、家电、白酒、水产、医药等17个行业协会负责人;工商联下属24个行业协会联合发表倡议书,呼吁同行稳定物价;对于民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房价,国务院更是派出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小苏带队的督查组,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并已将之上升为“必须解决”的全局问题。但物价(房价)依然照涨不误。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酿酒协会刚刚倡议书反对恶意提价,贵州茅台旗下中档酒――茅台迎宾酒和茅台王子酒迅即提价近50%。事实上,酿酒协会倡议书也提到“今年以来,由于成本上升、输入性价格上涨和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一些酒类产品出现了涨价预期”。言外之意是,涨是正常的,不涨是暂时的。至于房价,国务院常务会议直言不讳:“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所谓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下跌,仅仅是位于市中心的房子卖得少、位于偏远郊区的卖得多而已。

中国这一轮通胀到底是怎么来的?从现象看,恰如酿酒协会倡议书提到的三条,即成本上升、输入性上涨和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同样是流动性过剩(美国两次量化宽松释放的货币也不少),同样是大宗商品价格猛涨,为什么欧美等国没有出现通胀?例如,今年1、2月美国CPI为0.4%和0.5%,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2011年全年为1.6%,2012年为1.3%;欧元区稍高,今年1、2月分别为2.3%和2.4%。

笔者在研读了部分央企的年报数据后认为:中国通胀根在垄断,利在央企。

所谓成本上升,主要是粮食、水、电、煤、油、气等基础产品,以及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猛涨,除了粮食外,所有这些绝大部分控制在央企手里。例如油,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央企手里;电力,控制在五大发电集团手里;等等。几家央企控制全国绝大部分资源,必然形成价格联盟,使消费者别无选择,不涨也得涨。

拿油来说,中国石化是国内第一大炼油公司,世界第二大炼油公司,“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成品油总经营量由1.05 亿吨增至1.49 亿吨,提高41.9%,可公司的营业收入由8325.32 亿元增至19131.82 亿元,提高129.8%;收入增长高出产量增长3倍多,原因无他,涨价是也。拿煤来说,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中国神华,2009年煤炭销售量为25430万吨,2010年增至29260万吨,增长15.1%,可营收增长25.3%,盈利增长22.8%,均高于产量增幅。该公司2010年年报显示,2006年煤价为308.1元/吨,到2010年已涨至426.8元/吨,5年涨幅超过50%。这些基础产品涨幅均大大超越CPI。

至于流动性过剩,得到最大好处的依然是央企――国有控股的上市银行。2009、2010年连续两年贷款大增,仅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行盈利就达到4167亿元和5383亿元,5家企业盈利超过沪深全部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而众所周知,银行是垄断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在工商银行和中国石油分别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和最赚钱公司的同时,广大消费者付出了沉重代价:油价涨了,全国至少7000万辆车主年均多支出数千到上万元;13亿人民长期“享受”负利率……

就连已经充分市场化的房地产业,央企与普通民营企业也不可同日而语。今年是保障房建设大年,本来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保障房利润不得高于5%,可是就有央企(中国中冶)在业绩报告会上公开介绍保障房生意经,称他们建造的保障房预期毛利率可达20%。为什么央企建保障房利润高?据说是保障房需要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企业贷款容易,与地方政府关系好,还能变更土地用途,等等,总之,央企有特权。人们不明白的是,连为中低收入者建造的保障房都有20%的毛利,这还是保障房吗?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中央企业调研时强调,央企要为管理通胀预期做出贡献。诚者斯言,其实,央企只要少一点垄断利润,多一点社会责任,相信中国的治理通胀就会有成效得多。

上一篇:日本核灾难触发的国际课题 下一篇:定投的止赢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