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传统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2-07-19 10:02:06

《走西口》传统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要] 电视剧《走西口》通过描写山西人走西口经商创业的奋斗史从不同层次上诠释了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的传统伦理思想,寓意深刻,意境深远。唤醒人们重新审视和看待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调整现代市场经济主体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伦理思想在现代经济行为中仍然具有确保财富切实增长、化解各种经济矛盾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义利观;仁爱观;诚信观

电视剧《走西口》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经商创业的艰辛与悲凉、成功与喜悦。影片主旨从田家祖训: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到革命者信念: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赢为智以义取利为信,再到中华民族理想: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三个层面诠释了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的丰富内涵。影片从家族重振到国家复兴,从关注家园兴衰到投身民族大业,其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扩展。影片通过对田青和梁满囤等多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调整现代市场经济主体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发现现代经济行为与传统伦理道德有着无从割舍的紧密联系,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经济行为中仍然具有恒久的价值。

一、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道即为义,“义者,宜也。”以义取利即为获取应得之利,所谓应得之利是经济主体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利益。这种创造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个体只是以社会一分子的身份占有了这部分属于自己的社会利益,这是应得之利。中国传统伦理并不是不重利益,而是强调对利益的获得要合于义。《走西口》中的梁满囤,为了钱财不惜休去深爱他的结发夫妻,不惜背上不孝的骂名。入赘为裘记皮匠铺的上门女婿,见利忘义。田青做人大仁大义,做事公平诚信,经商以义取利。

以义取利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增长,而不当得利只是社会财富的不当分配。义取之利是个体劳动的现实创造,个体作为社会细胞,个体财富的总和构成社会财富的总和,故个体创造的财富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而不当得利则意味着经济主体以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原本属于他人的应得利益。虽然不当得利者个体的财富得到了增加,但社会财富总量并没有增长,只是在不同经济主体中对社会财富进行了不合理的分配。而且这种不当得利必然是在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的条件下获得的。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传统伦理思想的义利观所具有的合理内核就在于,以义取利并不是轻视经济利益,更不是抛弃利益,而是在保证社会整体的、根本的利益实现的前提下,使每个社会个体都得到自己的应得之利,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既是对个人一己私利的扬弃,又是对个人应得之利的保证;既是个体财富的增长。又是社会财富的增长。

以义取利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不当得利则是个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破坏。义取之利既是个体占有的现实利益,又是社会利益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因为个人与社会并不是分离的,个体是社会有机体的活细胞,个体的群体存在构成社会综合体:社会的存在又是为每个个体的存在服务的,社会财富积累的目的还是为了个体的人,社会财富的终极享有者还是个体的人。所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实现依赖于个体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占有,这种占有表现在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占有,而不是掠夺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社会利益以个体利益实现的方式取得了自己的存在形式。这就是以义取利,取得自己应得之利。不当得利则是个人以非法或非道德的手段把社会财富中本应属于他人的利益掠为己有,这既是对他人利益的侵犯,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破坏,打破了社会利益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二、传统仁爱的现代价值

传统的仁爱思想以“推己及人”为核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民爱物的思想理念以自己的需要为参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人着想,以立人的方式立己。《走西口》全剧贯穿着仁爱情感,张扬着仁爱精神。传统仁爱伦理表现在经济利益上就是在取利之时先要想到维护他人的利益,这不是对自我利益的否定,只是反对损人利己,是以维护他人利益为前提来实现自我利益,实现双赢。

仁爱思想能减少经济主体间的交往矛盾。经济主体间的交往矛盾主要是围绕经济纷争展开的,当然也存在理念、情感等方面的原因。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其根源都是彼此以自己为中心。缺少为对方着想的意识。经济主体之间是平等相对的主体间关系。任何权利义务都是对等的,与传统仁爱思想所提示的人己关系是完全一致的。己之所欲,亦是人之所欲;己所不欲,亦是人之所不欲。当经济主体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应当想到对方也有自己的利益;当经济主体不希望对方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时,自己首先应当不伤害对方。如果交往双方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交换观点,彼此理解,相互沟通,就一定能减少矛盾,找到双方一致的共同点,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合作目的。

仁爱思想能减少经济行为中的不良现象。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各种不良现象都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作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的,一切经济行为中的不良现象都有其不良的思想根源。从表面上看,经济行为中的不良现象是由利益驱动造成的,但从深层看,不良经济行为只是利益驱动的直接结果之一,并不是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利益驱动并不必然带来不良的经济行为,良好规范的经济行为也是利益驱动的一种结果。决定利益驱动产生不同行为取向的根本原因是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追求与精神境界。传统仁爱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德性生活,具有仁民爱物的崇高境界,对利益的追求只是完善德性生活的手段。不当得利则是对德性生活的破坏,所以从仁爱思想出发的行为自然会合于义。

仁爱思想能减少当前社会中的贫富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社会中已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贫富对立,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我国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思考社会贫富分化的原因,不能不承认部分是由于社会中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方式,许多人以非法手段或不道德手段获得了本应属于他人或社会的财富。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人为富不仁,见利忘义,没有仁爱之心。传统的仁爱伦理具有引人向善、舍己为人的人文教化功能。它能从人的本质上改善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协调人们对社会财富进行相对合理的分配和再分配,也能换起富有者的良知,热心参与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以自己的财富回报社会,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传统诚信观的现代价值

诚信经营是晋商的典范,在《走西口》剧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田青在给裘老板做外柜时,没有利用老板对他的信任而多拿不属于自己的那份的钱,在拒绝裘巧巧的求婚被裘老板解雇后,无论多难都信守承诺,两年内不接触皮革生意,正是由于他的诚信,才赢得了大量的客户,使生意红红火火。在现代经济行为中,人们呼唤诚信,渴望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文化精华,是中国人的为人之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反观现代经济行为中由于缺少对这些传统伦理的价值认可,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失范与违规欺诈已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所以传统的诚信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诚信是经济主体取得自身合法性的前提。从人性角度讲,诚信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没有诚信,人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资格,没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样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或法人都必须首先取得伦理上的合法性才能进入社会性的经济领域,也就是说诚信伦理是经济主体合法性的先决条件。主体存在的标志是能与其他主体相对而立,经得起公开的质问与考验,能承认并承担起自我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而不守诚信的经济主体,只能以某种阴暗的手段以隐藏的方式获取利益。虽然这种行为达到了获取利益的目的,但这种行为是行为者不想也不敢承认的,不能成为阳光下的、真正具有自我决定性的独立主体。从现实功利角度讲,经济主体只有守诚信才能保证自己正当获取经济利益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保证自身长远利益的实现。因为经济主体行为只有纳入经济循环的链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诚信则是主体行为得到其他主体认可的前提,任何对诚信的破坏都是对彼此联结的经济利益的损害。最终影响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

诚信是经济交往链条上的联结点。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日益一体化,经济交往形成彼此联结的一张网。在纵横交错的经济交流轨道上,诚信是联结各个经济单元的结点。任何诚信的失落都是经济正常发展链条的中断,都是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或大或小的伤害。由此而言,诚信就不再是对个体经济主体的要求,而是对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原则性要求,具有了决定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根本性意义。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变化中,国内许多地方和行业发生的诚信危机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经济行为中没有能长久的欺诈。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义之财不可取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上一篇:《耳朵大有福》――时代消褪后中国底层小人物... 下一篇:论中国动画艺术中“秀”美的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