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走西口歌词的美学内涵

时间:2022-08-07 01:27:20

浅谈走西口歌词的美学内涵

摘要:《走西口》民歌的歌词,主要来源于西北人民的日常生活,节奏鲜明,音调感人,上口顺耳,讲究声韵,美学内涵极为丰富。《走西口》民歌歌词具有形象自然的美,“比、兴”手法的运用,表现和反映出了自然之美,使自然与人的亲和化得以协调体现。《走西口》民歌歌词具有稚拙天真的美,歌词稚嫩、纯朴、清新、淡雅、不加雕饰、毫不做作,它展示了一种质朴的、原始的美。《走西口》民歌歌词具有含蓄的美,歌词时常通过简炼传神、极富暗示性的几笔勾勒,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走西口 民歌 歌词 审美

《走西口》民歌是了解西北文化审美内涵的窗口 也是西北人们又化自觉的重要途径。《走西口》民歌的歌词,主要来源于西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从口语文化中来,但是又具有节奏鲜明,音调感人,上口顺耳讨,究声韵的特点,因此美学内涵极为丰富。

一、《走西口》民歌歌词的形象自然之美

《走西口》民歌大多直接以“走西口”为题,这类歌曲的多段歌词其实就是其特有的民歌语言,丈夫去国外谋生妻子多方嘱咐和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娓娓动听,情意绵长。这种真真切切的朴实心声与朴实爱情,是纯粹意义的自然之美的流露与表达。然而更多不直接以“走西口”为题,但是却反映了‘走西口’的生活与心境的民歌,却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含蓄且艺术性的以歌词的形象性搭起了一道沟通艺术作品与自然审美的桥梁。

马克思曾经说过“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火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们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方面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自然之美的前提就在于遵循“自然的人化”的命题,这并非是指人类必须通过改变自然形态来实现自然之美,而是指人类感知自然世界必然要打上人类情感和意识的烙印,使自然与人亲和化。

马克思的一段话说明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分析到《走西口》民歌的歌词创作上,则体现于它善用“比、兴”的手法来调动人类的形象思维,用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打比方或托物言志,表现和反映出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深刻的体现出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之所在,使自然与人的亲和化得以协调体现。朱熹曾经在《诗经集传》中说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可见“比”“兴”二者皆有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性质。通俗言之,“走西口”民歌具有的生动形象性与它惯有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兴”特指依托于生活、自然、情景而起兴。在《走西口》民歌歌词中常见的用对仗的两句表达思念的语汇,如:“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石起兴,心中既有些许埋怨又包含无奈的情绪:“鹊子叫唤来报喜,说下个日子我等你”以喜鹊枝头报喜为具体事情,表达内心对爱人即将归来的内心窃喜。这些歌词的上半句都是采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的语言描绘自然的情景,其主旨用意在表达歌词下半句的意思,这样的欲扬先抑实际上也是拉近了听众与演唱者的心灵距离,从而引起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二人台《走西口》的歌词结构比,般的《走西口》民歌要复杂,段落很多,但是歌词也更加的倾向于口语化,这是通过语言的朴实与自然来反映歌曲人物的典型性格:

哥哥你走西口 怀抱上梳头匣,

小妹妹实难留,给哥哥梳梳头。

当哥哥选择了离家谋生,妹妹心中必然有很深的不舍之情,在走之前难免要嘱咐和交代,同时也会有具体的行为动作表现出这种对于离别的依恋,“梳头”一次更是让今人难以理解,然而却真实的再现了走西口的时代。正因为二人台《走西口》产生清代,清朝男子都留有发辫,所以《走西口》的歌词会从妻子给丈夫梳头的动作开始,直到对衣,食,住,行的事无巨细的嘱咐和交代,而这句特定时期的歌词就一直流传至今。当临到最后分别的一刻,妻子仍然把心中最不放心的事情唱了出来,如:

哥哥西口外行,有钱是朋友

不要贪“花红”,无钱眼下瞅

恐怕你变了心,总不如小妹妹

忘了妹妹的恩情。年长日又久。

她谆谆告诫丈夫不要沾花惹草和交友不慎,这些都是最淳朴的语言,却通过叮嘱的点点滴滴,巧妙地勾勒出这个简朴多情,温柔细腻的农村妇女的形象,这是极为细腻的内心刻画。当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头来看”时,“望见玉莲小妹妹,还在房上站。”这真挚、素淡的粗线条勾勒,仿佛人物就在眼前,却也同时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走西口》民歌歌词的稚拙天真之美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稚拙天真之美仅存在于儿童文,儿童绘画等有着特殊年龄烙印的艺术作品中。然而,深刻体会《走西口》民歌以后也能深切的感受其中的稚拙与天真。稚拙天真之美是指稚嫩、纯朴,清新,淡雅,不加雕饰,毫不做作,它展示的是一种质朴的,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异常明净,异常独特的美。

双声叠韵词的使用本来是儿童语言中的特性,然而在《走西口》民歌歌词中也经常看到,“提起(了那)哥哥(儿)走西(呀)口,止不住小妹妹泪蛋蛋流,一把把(那)拉售那哥哥(儿)的手,说下个日子(呀)你再走”,光从字面上似乎看不出太特别的东西,但是将这些歌词回归到当地的语言环境中去感知不仅是押韵顺口,而且是趣味十足。而且在这些双声叠韵词的前边多加一个衬字“格”,后面常缀一个缀词“儿”,表现了一种浓郁的“儿化”色彩,如,“哥哥,实际应念作“哥哥儿”,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表达亲昵。在《走西口》民歌中表达了一种单纯天真的情感,实际上是引领我们徜徉在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里,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的至诚至切,同时也将当地人民最质朴简单的性格特征体现无疑。就如第二句中所用的词语“泪蛋蛋”就非常的特别,眼泪,泪花,泪水等词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是相比之下。

泪蛋蛋就显得更为淳朴,自然,拥有童趣,这是用有着原始的朴素情感意味的艺术形式唤起人类永恒的纯真的和高尚的感情。

三、《走西口》民歌歌词的含蓄之美

我国古代的文艺评论家曾经精辟的表述过含蓄美’的具体特征,即“假象见义,情在言外,旨冥句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这些都是指用简炼而传神极富暗示性的几笔勾勒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咏吟想象而得之。

含蓄美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显著的特征,把它的形象描绘得真实、准确、生动。丹纳在著作《艺术哲学》中曾经说过“作品所感染所表现的特征越居于普通的 支配一切的地位作品越美。”这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走西口”民歌的歌词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

含蓄美的第二特征在于艺术构思的“旁敲侧击”,“走西口民歌的歌词巧妙的使用上下句构思,借用“比、兴”的手法以起到更含蓄的抒情效果。如:“刮起了(哪)东风(亲亲哪)水流(呀)西,看见了(哪)人家(亲亲哪)想起(哪)你”上句唱词的比兴其实是在形象和联想的空间里构建一种歌曲表达的意境,如果单独的去看上句,并不能直接让听众明白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这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先将感情以种一含蓄的方式收起来,然后在下句再具体呈现,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和深刻。

第三则在于在艺术创作中自觉自愿的运用暗示寓意象征反笔等具有含蓄特征的表现手段,以丰富作品的情趣意蕴。“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这句歌词中没有用“想”“挂念”、“惦记”等直接表达思念的词语,而是转用-“热”- “冷”形成强烈反差,蕴涵深刻的寓意。由于思念太深竟然引发了如此的错觉,生动刻画了从满心欢喜到悲伤失落的心情转变。

上一篇:灿烂的文明 永远的记忆 下一篇:献给祖国母亲的一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