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安派出所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8:17:52

对公安派出所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指对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诉讼活动的监督,它包括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事判决、裁定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因此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实行法律监督是完全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

多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尤其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监督职能有所加强后,监督实效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在立案监督从无到有。但是,由于司法体制不顺畅,立法及司法解释不完善以及检察机关自身在监督工作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上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重重,其作用的发挥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刑事立案时的监督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犯罪立案数只占实际发案数的一部分,刑事立案中存在的“当立不立”和“不当立而立”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司法机关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就必须解决刑事立案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证明,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检察监督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对刑事立案“当立不立”的检察监督只有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这一法律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公安机关在接到检察机关立案通知后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立案如何处理无明确规定;二是如果公安机关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了立案,但立而不侦或者怠慢侦查怎么办?侦查工作不是机械的作业,需要充分发挥侦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形式上的立案,实质上的久拖不办不能体现监督的效果。

对刑事立案“不当立而立”的检察监督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如公安机关干预民事纠纷时有发生,有的以合同诈骗犯罪立案来帮助民事案件当事人追债;又如人民法院为执行生效民事判决而扣押被执行人财产时,公安机关以被执行人报案而以抢劫立案为由出面干预执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刑事立案的条件不明确,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

现阶段检察立案监督仅限于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与予立案的案件,对公安机关立案后予以撤销的案件及立案活动过程的监督未作规定,也未将法院管辖的自诉案件纳入其中。在检察侦查监督方面,公安机关除逮捕犯罪嫌疑人须经检察机关批准外,其它强制性侦查手段,如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及拘留等,均自行决定及执行,缺乏监督。而且检察侦查监督的途径主要是书面审查公安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但侦查活动违法的情况却很难想象能被公安机关侦查人员自行记载在案卷中。检察机关虽可参与公安机关的复验、复查,但却局限于检察机关要求复验、复查的案件。刑事诉讼法将检察监督手段主要规定在“一般建议”与“通知纠正”的水平上;在检察机关建议或书面违法纠正通知被置之不理时,检察机关该采取的进一步监督手段却法无明文规定。监督工作的内部操作程序也不健全。检察立案监督由检察机关内部的控申和批捕部门共同负责,这种职能上的交叉又往往导致工作扯皮。

二、在刑事拘留时的监督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监督大多缺乏具体规定,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逮捕、判决、执行的监督程序,而对在侦查活动中作为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较严厉措施的拘留和逮捕,只有逮捕须经检察机关批准,拘留可以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在程序上缺少外部制约机制,从而使这一强制措施被排除在法律监督之外,实践中被一些侦查部门用做地方保护、部门保护、非法插手民间经济纠纷,迫使对方就范的手段。可见,正确采用拘留措施,可以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反之,就可能导致非法拘禁,严重侵犯当事人人身权益,故应将其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内。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而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存在着对不是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嫌疑人,也适用该条第二款的情况,将拘留的时限延长至三十日,导致拘留时限被滥用,但对这种行为,检察机关缺乏监督措施。同时,对于公安机关采取的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措施,刑事诉讼法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笔者认为对刑事拘留的监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能采用事后监督即被动监督的方式,把监督的重心放在与公安派出所的对接和对拘留所疑犯的沟通了解上。具体为:

1、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备案审查机制。请公安机关每周将上周刑事拘留后撤销、变更强制措施案件和未报捕而转行政处罚的数据和基本案情报送我院备案。我院可以查询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案件情况和数据。每月将监督的案件简况和数据,汇总告知公安机关,这样公安机关也可以查询检察机关的监督情况。

2、完善听取刑事拘留入所人员意见制度。我院驻看守所检察室应听取刑事拘留入所人员的意见,并送达在押人员权利义务告知书。在押人员提出约见申请的,驻所检察室应安排会见,听取意见。对反映刑事拘留不当等问题的,可立即向检察院反馈相关信息,做到及时受理,依法办理。

3、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各部门可分工负责,形成监督合力。驻看守所检察室负责对入所人员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进行审查,并会同侦查监督科共同监督;侦查监督科负责审查公安机关报送的备案材料;侦查监督科、审查科、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在审查逮捕、审查工作中,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情况予以监督。同时要求公安机关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上一篇:喝酒脸红患食道癌风险高/一心多用伤大脑/咀嚼... 下一篇: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