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幸福总值"角度看我国经济的发展问题

时间:2022-07-19 06:13:00

从“国民幸福总值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经济高增长的态势,已面临诸多压力,宏观调控政策也面临两难问题。本文从“国民幸福总值”角度出发,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应实现从“国民生产总值”GDP到“国民幸福总值”GNH转变,从整体上改变我国过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的社会公平、环境污染以及产业转型等社会问题,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目标。

关铤词: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指数;低碳经济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54-02

“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起源于30年前,最早是由有“全球最英俊国王”之称的不丹国王吉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rneSinlgye Wangehue10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并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在其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方面内容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并以此作为衡量国民财富的新标准,政府将“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把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_于经济发展之上,这也是该国“九五计划”(2002-2007年)的核心所在。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的生活很幸福。

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1)社会经济应强调以长期发展为目标,并且是可持续的、均衡的发展,以确保人们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那种造成失业率上升、不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经济增长,只会降低“国民幸福指数”(General Wellbeing Aecount)。(2)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那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害的,也会使“国民幸福指数”下降。(3)国家应保护和推广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那些文化-多样性显著的国家,否则将损害人民的普遍幸福感。人民应该在不丧失其民族特性的前提下融人“全球化”,而不是抵制。(4)只有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才是善治的政府,否则,无论在其他方面取得多大成就,都不是一个好政府,更不可能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幸福观念。传统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加是改善和提高人们幸福生活的最重要途径,因此经济学家们都将实现财富增加的最大化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但是,从目前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的生活中财富并不占据中心位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让世人有目共睹,但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是客观在的。中国经济社会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与矛盾有很多,例如:环境污染、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的不公平,这一切似乎正在掩盖30年改革开放的功绩。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民过上幸福生活,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借鉴苏丹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所以我们必须放弃对GDP的崇拜,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高国民的幸福感。

(一) 保护环境。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国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不是好看的GDP经济数据,那么,这种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将注重质量和持续性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当兼顾速度,而不是走一条将速度摆在第一位兼顾质量的发达国家的老路,应该像不丹人那样为了“留得青山绿水在人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宁可适当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那种认为“污染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的说法,只是根据日本和欧盟的有关发展经验得出的结论,并非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环境保护要想从“被动治污”转到“主动治污”。一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污染比较严重的东南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并配套采取严厉的奖惩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二是对于内地一些尚未受到污染、环境较好的地区,应当坚决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推出相应的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障为前提的生态保护制度;三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又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地区不但向发达地区输出资源,而且承担生态遭到破坏的成本,却从未得到过相应的补偿。这显然不合理,也不公平。因此在西部地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再造中国绿色西部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二) 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创造清洁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摒弃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渴求,也是对自然界“报复”行为的积极回应和救赎。尽管众多的学者都在描绘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景,但是现实转型却并非一蹴而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想低碳转型必须考虑到地区差异,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上推进政策和体制建设。提高人民的意识,鼓励企业参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全方位的推进中国向低碳社会专业。

(三) 关注贫困。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仍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2009年继续实施上述标准,统计局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2010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500元,以此数据统计中国贫困人口可能上亿。

导致贫困的因素有多种,比如个人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播因素。贫困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困境,仅靠贫穷者本人的努力短时间内难以摆脱。首先,需要国家及社会提供社会救助,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使他们在收入中断或陷入贫困时不至于绝望,能够从国家和社会那里获得最起码的救助维持基本的生活。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险,如工伤、失业、疾病等社会保险,通过社会保险降低贫困的发生率。再次,要通过政策支持,为贫困人口提供能够创造财富的平台和条件,使其能尽快脱离贫困。

(四) 处理好公平问题。幸福。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只有公平的经济繁荣,协调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发展,才是通向幸福之路。人们真正需要的公平是能够促使最大多数人利益得到保障并因此提升幸福和尊严的公平。当代社会意义上的公平都应当接受幸福的检测并以促进幸福和提升幸福为归宿。

首先,塑造信息对称的环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和监督的权利,保证政策制定与程序执行的公正平等}其次,完善社会制度,健全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正常途径,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利益冲突的调适机制;再次,重视转移支付和财富的再分配问题,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我国贫富分化问题严重,少数人群占据着大多数的社会财富,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经济发展思路从“GDP”到“GNH”的转变,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这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这与不丹“国民幸福总值”所倡导的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鉴于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国民幸福总值”的具体做法,但“国民幸福总值”所倡导的理念与大致设想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既可以引导社会由高增长向低增长条件下的良性社会生产、生活转型,又利于创造向低碳、节约资源、有限制的消费并自我感觉幸福的幸福主义社会,这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地方。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下一篇: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