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形式的创新性

时间:2022-07-19 06:08:04

论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形式的创新性

二十世纪初的十年,人们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动乱,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对于社会变革,也改用新的美学观念和视角重新去审视新的社会“环境”,带给人们的普遍感觉就是:忧虑和不安。

此时,艺术家们也在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否定现实和探索未来。维系了几个世纪的西方社会观念和艺术审美标准,都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音乐的娱乐的统治地位像风雨中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摇、摇摇欲坠。

人们思想认识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的激烈动荡,必然要在文学艺术中反映出来,此时,叔本华悲观厌世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掀起了哲学思潮涌现,他们传播着形形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理论和学说。也出现了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以马拉美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等文艺流派,真可谓“百花齐放”。

在音乐领域,同样是一个反叛的时期,人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宽阔,思维更为新意,艺术追求也更为活跃、繁荣,这就为“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环境。

表现主义作为一个现代流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奥,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音乐的形式在传统音乐的有序观念上有所创新,它脱离了传统调性的依附,否认传统的有关艺术中美的观念。音乐上的表现主义“反对迄今为止被认为是美的东西;这种反对产生了对旋律、和声与调性、节奏、音乐和曲式的新的观念。”与此同时,一些现代作曲家也抓住了这一契机,发挥自身的优势创立了个性的新体系和与之相应的作品,他们对同时代人和后来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人认为表现主义是一种单纯的叛逆艺术,我对此有相反的看法,他们给音乐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推动了音乐的前进。下面就以勋伯格的音乐风格为例加以分析。笔者在此只谈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的创新性。

第一,音乐观念的更新。从音乐美学角度看,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家们不再沉溺于传统音乐美学观念之中,不再满足于印象派音乐那种只关注描绘感官印象,而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受的美学思想。正如勋伯格在他的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中借主人公的话表达的自己的心情:“主人公彼埃罗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他孤独、痛苦、胡乱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可以看出,勋伯格试图把人们内心的体验用极端主观的方式,采用“借人抒情”方法充分表现出来。

热爱勋伯格的人,不难在他的音乐中看到一个规律――“连续变化”。从音乐形态上看,作曲家把身体的各种运动,尤其是把艺术类的运动作为一种节奏的特殊表现形式,正如我们听得到音乐便会不由自主地随之扭动舞蹈一样,将各种节奏设想变为现实的舞台;旋律开始广阔化,不仅器乐旋律声乐化,而且声乐旋律也朝着器乐化的方向发展,甚至一个音也可以成为旋律。作曲家已不太注意本身所具有的表情性,他们认为这种表情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会影响到音乐整体的表现力。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五首管弦乐曲》就是实践作曲家所谓“音色旋律”的著名例子,勋伯格在谱上一条脚注中写到:“和弦必须轻轻改变,乐器进入时,不能看到有突出的地方,这样仅通过新的音色,变化就很明显了。”勋伯格很注重音乐中的音色旋律,他认为即使不同旋律先后发出同一个单音,也可形成旋律。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美学观念为二十世纪音乐打开了新的篇章。

第二,创作技法的革新。勋伯格认为“一件艺术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激荡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内心情感的激荡。”就像人们要用音乐来表现他们对世界所感到的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等情绪一样。为了实现这种美学观念,勋伯格发明了十二音作曲法,他曾说:“在经过几乎整整十二年的很多不成功的尝试之后,我打下了音乐构成上一种新方法的基础。这种新方法叫做‘只有一音和另一音相互联系的十二音作曲法’。”

勋伯格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无调性音乐,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音乐天地。出符合美学上的"有序性"原则。勋伯格用这一技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对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最重要的作品是是为完整的管弦乐队写的第一首十二音音乐作品《管弦乐变奏曲》。在这首作品中,十二音列作曲技法运用的如此富有创造性,也是成为作曲技法的教科书、成为人们了解十二音列作曲技法多种变化可能性的样本的原因。同时,这种作曲手法给管弦乐曲的写作、对音乐的色彩带来了新的方法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勋伯格作为表现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为世界……作出勋伯格作为表现主义音乐的开拓者,被誉为“二十世纪音乐巨人”之一,他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力求对各种作曲技巧、作曲理论以及“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所进行的新的探索与追求,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作曲家。

上一篇:对数列教学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