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话创新

时间:2022-06-09 05:20:06

课堂教学话创新

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的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使之具有创新性,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下面笔者着重从教师与学生两方谈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基本、最经常而又最重要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架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引起学生心的震撼,这要比在课堂上进行繁琐的分而局限学生思维来得简单而有效得多。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就应本着“浓缩就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做到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读讲结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以形象生动、富有画面美的语言描绘了台湾蝴蝶谷瑰丽壮观的奇异景色,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后不禁让人赞叹:此地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台湾蝴蝶谷景色的美,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多种手法促读,入境会意”的教学思路。那就是通过展示情境,感受体验促读,启发想像,拓展画面促读;配以音乐,以情激情促读;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促读……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读法,深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创造性地用读来表现自己多种感官参与所品味到的美。这样,学生不仅把蝴蝶谷的美景刻在脑海中,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真是“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啊!学习语文是个渐悟的过程,语感、阅读、表达等技能无一不是在大量阅读、在背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内化而成的。儿童时期正是语言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这个好时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丰富语言积累,为自主创新的学习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二、读中质疑,引领挑战教材

有些聪明的孩子害怕学习语文,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很少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这不是语文本身的问题,教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引领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向教材说“不”,要引领学生敢于展示自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学生的个性,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要向教材发问,要敢于质疑,引领学生向教材挑战,教师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比如,我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进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在河上轻轻飘过。”当学生在朗读这段话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认为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的'飘'应该是这个‘漂’”。这时,我也一下子搞糊涂了,也对呀,学生说得也有道理。不管怎样,我先肯定这位学生用心读书,真会学习,而且观察仔细。那么水上“漂”为什么写成风中“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细细品味一下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证明“漂”是指物体在水面上移动,“飘”是指随风摆动或飞扬。认为一定是书上印错了或作者写错了。我在这时又是鼓励他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那么真是课本出错吗,或是作者写错吗?接下来同学们纷纷发言了,有的说,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小镇的早晨恬静的特点,作者用这个“飘”是不是想突出小镇的恬静呢?有的说,作者是不是想说明小舟经过河面时不留一点波纹,听不到一点响声。也有的说,一叶叶小舟从河面轻轻驶过,就像是在风中飘过一般,让人感觉不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使课堂教学进入紧张、活跃、充满激情的气氛中。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挑战教材,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出现有价值的问题,就要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过呢,引导学生挑战教材,挑战权威,需要教师有丰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的是教师多元的思考,还需要教师睿智的眼光。

三、读中学文,找准文章切入点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契机和纽带。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教师必须找准它,作为学文的切入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我在教《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我想,“炸暗堡”是本课主要事件,“舍身”看出炸暗堡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教学时就可以从题目切入,先启发学生:看到题目,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吗?(舍身炸暗堡的事)当学生理解了“舍身”就是为了战斗的胜利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炸毁敌人的暗堡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想:你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炸暗堡?怎样炸暗堡?结果怎么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了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从对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除此之外,找切入点还可以从主要内容入手,从文章线索入手,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从过渡句入手,从关键词语入手等。作为教师应善于钻研教材,钻透教材,找准学文切入点,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灵活主动学文,让课堂教学更富有活力。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活跃课堂,唤回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我们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话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洒下一颗颗爱的种子;用真挚的爱在课堂的第一分钟里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灵感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上一篇:初中研究物理问题常用方法的浅议 下一篇:对数列教学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