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

时间:2022-07-19 02:30:32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

【摘 要】笔者从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发言四个方面进行叙述,探讨小学课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而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应以教师的探究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我认为从如下方面可以解决: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才有可能让学生拥有最丰富的发现,对水有浮力之处才会有最真实的体验,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逐渐形成和提高。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发言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总之,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主要在“引”上下功夫: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科学素养,从而提高科学教育教学水平使之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之我见 下一篇:谈谈对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