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19 01:02:13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心态存在弊病,就业环境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一、就业调查分析

就业率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台格的尺码,是关乎学校命运的生命线。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进行调查:

——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上。据我们对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两类学校最近5年的统计,2007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08年以来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

——就业趋向分布:进企、事业单位直接就业是毕业生的首选,近年来其人数均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企业占到41%,其次是教育部门18.2%,政府机关15%,升入高一级学校10%,自主创业5.2%,其他10.6%。

——就业区域的分布:特区、大城市(16.2%);中等城市(47,l%);西部地区(17.9%);同生源地(13.8%);其他(4.9%)。将近70%的毕业生就职于城市,而边远地区、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工作的比例较低。

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稳定性不高。

虽然保持着高的就业率,但就业质量相对较差,绝大多数职校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差。

2.就业心态存在弊病。

当前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自卑和恐惧心理,认为自身学历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独立意识,丧失了勇气和自信心。

3.技术能力欠缺。

很多毕业生对自身的能力不满意,技术技能不过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在企业中只能做最底层的体力劳动。

(二)学校原因。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疆硬、陈旧,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技能的培养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显现出与职业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

(三)社会原因。

1.公众戴有色眼镜看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学生仍然存在偏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等影响,公众与社会在某些方面对职校毕业生仍然持有偏见,认可程度不高。

2.就业环境存在局限性。

就业社会环境存在局限性,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现阶段,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也飞速发展,“大众化”的教育导致市场上人才数量暴增,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环境的这种局限性,导致近几年中职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给职校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三、解决对策

(一)学生自身。

首先,职校学生要充分学好理论课和专业课,夯实知识基础。其次,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培养自身善于与人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不能我行我素。

(二)学校方面。

1.加强职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比如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树立平静的心态,有冷静的思维,有合理的定位,跳出安逸、自卑等心理弊病,树立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就业意识,使学生对社会有判断,对自己有客观认识,积极开展学生就业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2.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一方面要进行专业调查和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衔接课程的开发,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质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专门办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条件,鼓励职业教育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建设步伐。

(三)社会方面。

1.社会和企业要给职校毕业生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学校要加强就业信息的采集和,作为企业来说可以和学校充分联系沟通,校企合作,既可以与学校提前达成就业使用协议,又可以提前进行培养,订单式培养,培养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有企业忠诚度的良好员工。

2.要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社会地位,并形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3.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培养、使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真正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中职学生的顺利就业,需要学生自身的能力锻炼、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调整专业,校企合作增大就业信息,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充分参与、帮助和扶持,使每一位职校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充分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干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张武华,周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廖静涛.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的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上一篇:试析一种基于就业视角的化工专业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议初中美术兴趣小组学习心理自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