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7-19 12:06:42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新课标也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记忆轻感悟、重德育轻美育、重内容轻形式等一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仅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上,满足于字词的疏通和掌握以及语法现象、句式特点的辨析等方面,而不是文化的传递和弘扬。

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具有“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思想。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指教师要放眼长远,不为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所累,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用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以致终身受益。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考试制度的制约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把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这样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现代语文素养教育。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诗句,它们都是由极简单的平常词语构成,如果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的。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能仅仅注重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要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被简化为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要开发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东西,这不是要外加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要把一个人内在美好的本质激发出来使它升华、丰富,跟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联系。语文教育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获得向善的情感力量,就要使学生体悟到至真的美感,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进行审美教育,也应是语文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一。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语文的基本功。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一定要靠读者的阅读来衡量,白纸黑字只有在读者的接受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勃勃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实质上直接参加了作品文学价值的创造。当然,这种阅读决不是表面上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读者应积极地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如运用知识、调动经验、发挥想象、投入感情、深沉体验等。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如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语言教学,让学生领会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另一方面要提供现代著名朗诵大家的朗诵光盘,使学生在跟读、朗读之中体会语言美,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就能提高,阅读的兴趣也会变浓。

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牵强地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情境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因而,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

如在讲读《赤壁赋》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描写的是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大。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举酒咏诗的举止,都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在学生的眼中,这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时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活生生的绚丽图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漠视言语的形式,而过分关注言语的内容。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实际上语文学科一方面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并能借助这种工具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又要排除万难促使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做尽情尽意的表达,并超越作品的语言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之后所表达的情和意。这正是解决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窘境的金钥匙。

四、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既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美、认识美,又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有美的创造、美的发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语文课堂中强化对学生的古典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远的精神追求、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上一篇: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对宫颈炎患者的疗效及... 下一篇:压力容器维修与保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