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

时间:2022-07-19 11:24:19

浅谈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

[摘要]:是人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诉讼的过程中,受个人非法利益的驱使以及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恶意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数量逐年上升,造成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112条、113条作出了相关规定,对恶意诉讼人采取了一定的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这一举措可以对恶意诉讼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主要对恶意诉讼的界定、成因及立法必要性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恶意诉讼 诉权 诉讼欺诈

一、恶意诉讼的界定

何谓恶意诉讼,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恶意诉讼,一般指故意以他人受到损害为目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提起民事诉讼,致使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损失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汤维建教授认为:“所谓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故意提起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无根据之诉,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认为:“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明知或应当知道其诉讼目的是不正当的,而仍然诉请保护,以致不正当诉讼发生,侵害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为追求不法、不当利益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提讼,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给相对人造成财产及精神方面损害的诉讼。

二、恶意诉讼成因分析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恶意诉讼的不断发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恶意诉讼之所以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造成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受法律的滞后性,稳定性以及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律无法对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及时作出回应,这便恶意诉讼获得了生存空间。根据旧民诉法的规定,法院即使不支持恶意诉讼者的恶意请求并判其败诉,依照“谁败诉谁承担诉讼费用”的原则,恶意诉讼者顶多也只是承担为数不多的诉讼费用而已。

2.受不法利益的诱惑。恶意诉讼人往往出于侵占他人财物、谋取本不该获得的利益、推卸自身债务或其他民事责任、挽回损失、给对方当事人施加损害而进行不正当竞争或扩大自己声誉、拖累对方当事人和为避免利益受损而借诉讼掩饰自己的错误等目的,甘冒法律风险,披着诉讼的合法外衣,以实现其不正当目的。由于法律规制力度不够,当事人进行恶意诉讼的法律风险往往小于其追求的不法、不当利益。透过恶意诉讼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分析,当事人无非是受到不法、不当利益或非法目的驱动。

三、恶意诉讼立法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恶意诉讼存在着很大的危害,它成为了恶意诉讼当事人获取不法利益的手段和工具,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规制。恶意诉讼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诉讼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它不仅带给受害人物质上的损失,而且有时还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伤害。使受害人被无端卷入诉讼,为此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影响生产或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对于企业来说,同行通过恶意诉讼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可能会使得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2.恶意诉讼是对国家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司法资源存在着有限性,而社会纠纷却是无限的。现代社会各种纠纷的持续增长使得司法资源显示出明显的不足,而恶意诉讼占用相当一部分的司法资源。大量的司法资料被占用,不但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也影响了正常诉讼案件的进度,影响到了其他案件的公正审理,降低了整个司法的效率。

3.恶意诉讼扰乱现实法律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恶意诉讼违背了“任何人都不应从不当行为中获利”的理念,其将诉讼当成了获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使人们对法律和司法产生了信任危机。如果司法诉讼被滥用,使无辜的人的利益遭受侵害,疲于诉累,将使人民安全的得不到保障,从而社会秩序也必将受到损害,社会秩序安定也将丧失。当事人可以任意,有关司法机关可以随意受理,社会关系变得极不稳定,法律关系也难以确定。

四、我国对恶意诉讼法律规定

修改之前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并没有关于恶意诉讼的明确规定,这次新民诉法增添了恶意诉讼的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和第11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覆盖了从诉讼到执行的全过程,为恶意诉讼行为的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将有效打击虚假诉讼和被执行人恶意逃避执行行为,推动诚信诉讼。

此外,针对恶意诉讼的救济方式,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在此之前因虚假诉讼而受到损害的案外第三人的权利救济途径,主要通过申请再审加以解决。但申请再审条件严格,启动非常困难,这就给案外人的权利救济造成程序上的阻碍。这一新规定界定了受保护的第三人的范围。对于该类案件,法院会根据第三人的请求在立案后重新审理,依据新的证据作出公正裁判,充分保护善意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章晓洪.论恶意诉讼[J].河北法学,2005,(5).

[2]张胜先,伍浩鹏.“恶意诉讼”的社会危害性及对策[J].河北法学,2002,(5).

[3]于海生.恶意诉讼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张建权.恶意诉讼问题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邱星美.论诈害案外人恶意诉讼之程序法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3).

[6]民事诉讼法.

上一篇:浅谈税收与自由 下一篇:浅谈宾馆的经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