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生发于空白之中

时间:2022-07-19 09:16:17

有一次带孩子去看中国书画精品展览,他看到李苦禅大师的墨鹰画面时问我:“这个雄鹰周围怎么是空的,为什么不多画一些树枝草叶等东西呢?”我反问他:“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他说:“当然是雄鹰了。”我又问:“雄鹰周围要是挤满了树叶,还会这样醒目吗?”他想想说:“不会了。”我告诉他在中国书画创作中,这种手法叫“留白”或“空白”,是利用虚空的地方来衬托实在的形象,也给了观众更多更大的欣赏空间。

影画同源,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也常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或模糊不清的背景所组成,形成与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和过渡,并使主体对象明显突出,这正是造型艺术中最基础的方法。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如摄影大师郎静山的作品《夜泊枫桥》,就借鉴了中国画的布局留空,意在虚实中蕴藏意境。画面的右上方是一片空白,但我们可以从左侧的枫叶和小船产生遐想,那里或许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空中正回荡着“夜半钟声”。

在摄影构图的处理上,最呆傻的是“贪多求全”,即把被摄景物足足塞满画面,而不去思考如何来简化背景。其实,制造画面的空白并不难,比如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等)上,可构成空白处。也可以通过摄影技法手段的处理(虚实、明暗,后期等),使各种形色的物体失去原来的实体形象,只在画面上形成单色或模糊的背景,空白也就出现了。画面中实体对象与空白的比例大小,也决定着作品的空灵程度,空白少则写实性强,空白多则写意而灵动。

请注意:空白,并非内容空缺,而是为了主体突出诗意化背景的做法:还有空白不一定就是白色的,黑色或其它色调也能担当此任。例如作品《子夜钟声》中,黑色的夜幕是空白,蓝色的光柱也有空白的作用,都给观众带来遐想的空间,增加了作品的情感氛围。

常见到影友的作品不注意空白的处理。试想一幅画面中,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堵塞压抑感: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就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绪也有延展的空间。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中国古代画论中说得真好。

《线条》

王洪平 摄

这是一幅非常简洁的构成画面,也是十分典型的空白处理。作者只选择了少许树枝和一串红叶,剩下的全是纯净的白色。我们可以将这些空白看作天,看成水、或者是一块白布,但都无所谓了。它们都具有同样的作用,围绕着醒目的红叶,引发观众的思绪向无限的空间延伸。如果能寻找到形状更美的枝条入画,作品的精彩度就会更高。

《藻乡墨趣》

何兴水 摄

大片的水面在此已经化作了蕴藏想象的空白,对于画面主体――人物的突出却是非常好的背景,干净而且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空白处理,作品较好地形成了明暗对比、轻重对比和虚实对比。捕鱼人的形态动作还可琢磨一下。

《花前月下》

郑金强 摄

从标题看倒是温馨浪漫,作者的取景构图也是紧扣这个中心来设计的。有伫立的两只鸟,有许多的花朵,还有悬空的明月,显然与主题准确对应着;背景是大片的虚空,这就为观众情思的生成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作品的问题所在是鸟与花、树枝混杂不清,因为它们都是黑乎乎的,形状大小也相似。还有树枝和花也过多了,使鸟儿主角被淹没。

《书声朗朗》

伍自力 摄

画面虽然很简单,几个儿童的神态却很典型,让大人们回想起“池塘边的树梢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一丝童趣泛自心底。作者隐黑周围的环境,来突出人物主体,其实桌子也可以黑掉或者裁剪不要。

《人与自然》

胡建国 摄

想法很好,人物主体与天空的色彩也很和谐统一,天空的飞鸟还增添了动的寓意。但是画面中有三点值得改进,一是可以适当对人物正面补光以使之美观一些,二是构图再大一些以舒展画面,三是飞鸟数量可减少(前期或后期处理均可)以增加空灵。

《食为天》

邢宗仁 摄

天空与棚架,有实有空,白与黑的强烈反差,简洁鲜明。圆形与直线的明显对比,作品富有构成形式感。遗憾的是人物表现过于简单和生硬,光影和瞬间的配合上还可再思考。

《晨练》

王洪平 摄

晨练,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如何将其表现得特别一些就是不平常的事。作者为了使人物突出,而选择了天空背景,效果已经不错了。但是背景还可以更大更多,如相机再低贴地面拍摄,天空就会占满画面,人物也就更高大突出了。

《春之声》

孙国才 摄

冬天大雪满地。是拍摄淡雅空灵效果的好时候。浅色的雪天与深色的人物相比,使我们很容易去关注人物;而大树与小孩的悬殊,又增加了儿童在画面中的趣味性。建议将构图取景向上移动,减少地面的分量,增加天空的比例,画面会更空灵。

《石头剪子布》

陈根迎 摄

虚实的对比很明显,色调的安排很统一。可见作者在技法应用上挺到位。作品不够精彩,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几处:一是采用横画幅更有利于表现内容,二是可以再侧向观察看角度是否更突出孩童的形态动作,三是孩童的神情不太典型。

《春夜》

许天彤 摄

夜色笼罩着山村,几颗星星样的灯光闪烁,画面中洋溢着静谧的气息,这些正是源于充满画面的深暗影调,隐约之中令观众自由联想。作品的主体应该是那几幢农家建筑,所以前景中的花树可以舍去很多,略有一点足矣。

《凉山的女人》

廖小西 摄

看到这幅作品,心里涌现出的是酸楚和敬佩。凉山女人的贫苦无法叫人不心酸,同时也让人由衷地敬佩。作者的构图和影调处理都很精到,还有净化的空灵背景,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气氛,对于主题的表现很有帮助。

《送女儿》

刘引华 摄

拍摄的瞬间很好,人物的动作含义得到鲜明表现,几个人的分布也很合适。作者采用大景别来构成画面,也有意留出较大的空间来衬托人物主体,但是在取景上可以考虑一下,如上面山石少一些,而下面台阶和黑影多一些,或者上面山石背景更多点而下面台阶黑影不要。

《农民筑路工》

张木星 摄

普通而平常的农民工,在这一瞬间有了雕塑般的立体分量,令人感动。侧逆光的利用对人物具有很好的轮廓效应和力量作用,值得借鉴。画面景别可以再缩小。

《桃红春色暖》

朱武杰 摄

利用镜头和光圈的特性来虚化树干和枝叶,使背景形成朦胧变化的空间,也构成了黑白交织的空白,这样对我们观赏桃花给予了很好的净化环境。桃花的朝向不太理想,而且也欠缺明亮鲜艳的质感,用光上可再提升。

《炼钢》

刘志勇 摄

有飞溅的钢花,有耀眼的火光,有弥漫的烟雾,环境空间在火红中延伸到画面之外。人物主体虽然很显眼,可是略显呆板,角度和动作都可以改进。

上一篇:我们所拥有的生活 下一篇:便携型数码相机大比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