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正统”还是“旁流”

时间:2022-07-19 04:52:35

《密宗百问》(以下简称《百问》)一书,由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作者谈锡永。近读该书,其内容主要是论述佛家密宗,论说颇有见地,但其中有些关于道家修炼之评论于正统道家之实际不符。此对道家文化健康发展不利,故在此略陈管见,以与商榷。

《百问》中说:“道家修炼内丹,以人体为炉,以丹田火烧炼丹田的内的丹,然而同时亦以意念引导经脉的气。”这里只提到“炉”而无“鼎”。“炉”为炼丹火力之需,“鼎”为烹炼丹药之用,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在修炼的不同阶段,炉鼎所指也不同,此句中,虽然作者没有说明意念是后天识神,但我们可看出此“意念”就是后天识神所发。首先,先天元神与元气是合一的。“元”神无迹元气中之至灵处,即元神也。有为而为者,识神也;无为而为者,元神也。有意者属识神,无心者属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由这些描述可见,引导气乃识神之所为。而且,在引导气之同时,还能烧炼丹田内的丹,如此“多能”则非识神莫属了。以识神引导气,与道家修炼宗旨不符。《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无为,则无不治。”《陈虚白规中指南》:“大道之要,凡属心知意为者,皆非也。”本来不加意念,气在经脉中,按其自然之法度运行,但如用意念引之,则有违其运行自然法度。丹道修炼之要在于由后天返先天,使神气合一,怎可以后天识神去导引后天之气,如此只能是头上安头,乱上加乱,使神气更加分离,而且引气容易导致种种偏差。不可不慎。而以识神炼丹,在道家看来,更是笑谈。“丹者,虚无之体也,以有心执持,则非丹矣。”(《唱道真言》)。道家以虚无之神,养虚无之丹。元神者,修丹之总机括也,药生无此元神,是为凡精,不能结胎;还丹无此元神,是为幻相,不能成婴(《乐育堂语录》)。“识神能以败道,元神能以成道”(《道书十二种》)。

《百问》中说:“道家始终偏向于动,是故出神。要结内丹,就是有为……藏密之生法宫是无为法,与道家的有为完全不同。”道家修炼是动静结合,性命双修的,清静自然可说是道家修炼之最基本要领。“夫修行者,常清静为根本大乘之法”(《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清静无为之功,动静失宜,则有阴阳偏盛之患。盖动极当静,不静则阳盛而伤神。静极当动,不动则阴盛而伤气。……动静循环,而不临于一偏”(《大成捷要》)。洗濯之作用,不外平静定。凡丹道小静之后,必有小动,大静之后,必有大动,其静定之力愈深,则震动之效愈大。充其震动之量,直可冲开顶门而出。然非大静之后,不克致此(《陈撄宁》)。“修炼过程的每一步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可以把中华道家修炼总体称为静功”(《中华道家修炼学》)。可见,道家绝非始终偏向于动。至于要结内丹,就是有为之观点确否,无须过多引证,《唱道真言》中这两段话足以说明之。“学道以无为为宗,有为出于无为,则虽呼风唤雨,拔山断流,终是无为之旨。不然,一举一动,一符一篆,未悉道原,总是小家伎俩。是炼丹炼无为之丹,行法行无为之法,诵经诵无为之经,持无为之咒。‘无为’二字,天之体,道之源也。欲于无为之外,别寻枝节,是为旁门外道。……无为者,道之体也。丹者,无所为而为者也。上古圣人悯人之不能及于无为也,故教人炼丹,使之从无为中付出有为。故采阳于无,恍惚之中元阳生焉,阳既生矣,结胎于无。杳冥之际,灵胎成焉,胎既成矣,乃以无为火,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出之神原归于无……。”

由《百问》以上观点,即可看出所谓之道家,其实是世间低略之气功或旁流。但为何要将这些旁流说成是道家呢?是否为了抬高密宗之地位而将道家作为铺垫呢?不得而知。

《百问》中说:“道家的丹法,先有外丹,后才有内丹(气功),所以内家常用外家的理论。”这里,作者把内丹与气功混同,是不妥当的。“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差别,由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吴信如上师说:“佛家或道家是通过修息道,然后做定功或做丹功,他们称气功为前行法,以定功、丹功为主体功”(《禅定述要》)。作者在《百问》中曾说到,汉地人将密宗中气脉明点之修法称作密宗气功,是贬低了其层次。那么,把内丹看作气功,更是贬低了内丹之层次。那么,内丹、外丹之起源何者为早呢?根据有关资料,我认为内丹起源应该早于外丹。据《庄子》载,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有隐居深山的修道之人,直至周朝老子李耳,在古代史上都属于道家一脉,其学说称为“黄老”之学。而据史料记载,炼丹术(外丹)起源于西周。

《百问》中说:“西派的修习法虽比南宗复杂,理论也较多,但始终不能顺任自然。”我们来看看西派代表人物之言论。西派始祖李涵虚在其著作《道窍谈》第一章中道:“……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进自然进,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昏沉自然去也,散乱自然归也。”在其收心法中言:“心太严则炎,务必顺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养自然之息,定自然之心,无为而为,为而不为。”体真山人汪东亭说:“……务要忘物忘形,自然而然地心息相依,自然而然地定,即是学混沌的妙修也。”西派第四代传人魏尧(其师汪东亭)在其著作《一贯天机直讲》中日:“……本属自然之事,不用人心主宰,而北神觉自然主宰,……元精之生化,亦因北神所主宰,自然相依,自然和合,自然凝结,自然采取,丝毫不假人力维持。……故采取封固,烹炼火候无一不自自然然,当定则定,当忘则忘。”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派始祖还是传人,无不遵循自然,何来“始终能顺任自然”。

《百问》中说:“道家北宗要修至男不举,女停经,然后谓之有成,那是对内分泌的严重破坏,西派靠人仙功来补。”且不论男修至不漏、女斩赤龙是否破坏了内分泌,单从作者以西方科学之概念来衡量东方道学,恐有所不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平先生说:“现代西方分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学等等,也在从更小的物质结构出发来认识人体,力图能有所突破。它们最大的不足是用建立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理论去认识生命世界,结果只能得到有关局部的物质属性理论和有限的生理变化理论,难以揭示生命的奥秘。……自然科学重在研究生命的物质现象,自然道学重在探索物质的生命现象……他们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轻易以一方否定或轻视另一方”(《行大道》)。西方科学之理论根源于还原论,主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决定并产生整体,把物质世界

看作合成之整体;自然道学主张世界是和谐有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整体决定部分,把物质世界看作自然的整体。自然的整体与合成的整体是共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二者即对立,又统一。但二者不能真正沟通,从一方研究,永远走不到另一方。现代量子理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根本元素不是机械的原子、质子、中子等微粒,而是有机和谐的整(据《哲眼看中医》论述)。内丹修炼将人体由后天外散、漏精(经)之状态逆返至内敛不漏精(经)之状态,从而将能量内补身体(养性延命),这是性能量的转化。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对生理功能之优化。当然,在此过程中,作为人体生命之本――元,从量与状态上都有很大的改变,人的身心也就有所改变。人在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改变,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内的方方面面肯定要适应元的这种根本改变而自然随之变化。功夫之程度不同,变化也就不同,何破坏之有?我认为,这就是整体(根本、元)决定部分(如内分泌)之体现。如果不想让内分泌发生变化,那么就不要修炼,虽短期内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终究还是要发生根本性破坏。此不言自明。

《百问》中说:“为了补救‘阴阳颠倒’的弊端,道家后来的西派便有了‘人仙功’的修法,即是房中术。他们是借此使阴阳调和,不致产生流弊。……另一种补救的方法是‘地仙功’,即是吸取‘坟场’、‘义庄’的鬼气和阴气,利用其纯阴之气来引发身体的阳气。其理论为由是便得阴阳交媾,可与人仙功有相同的效果。……西派不主张男人修到外肾不举,女人修到赤龙被斩,因此便以人仙、地仙二功辅之,以补救弊。”这里提出人仙功和地仙功是为补偏救弊而设,此于正统道家而言,实属张冠李戴。人仙功和地仙功为道家龙门派“三仙功”中之小中二乘功法。而“三仙功”又称金丹大法,是人体合于天体,后天合于先天的修真大法,是道家修真得道的正统根本大法,非是所谓补偏救弊之用。道家房中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核心是研究人生的本质及其系统有规律的变化,是关于自然人生的学问。其共分十二篇,主要有道德篇、太极篇、三才篇、人生篇、父母篇、夫妻篇、兄弟篇、姐妹篇。道家房中术绝非指狭义的男女双修或对炼,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平衡逆修”。男女双修或对炼只是房中术中“夫妻篇”里所讲的内容,而“夫妻篇”又是“男女阴阳论”这个课题的一部分,主要讲夫妻间如何炼好感情,相处默契,互相调理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据《大道行》)。《抱朴子》一书在谈到房中事时说:“夫妻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从这里并看不出房中术是补救阴阳颠倒之术。另外,据《抱朴子》之论述,房中术早已有之,而道家西派始于清代,可见房中术绝非道家西派所创。这进一步证实了房中术非为“补救”而设。

《百问》一书在评论道家时,有前后矛盾之处。有时说不会贬低道家,但有时就是在贬低道家,因为在有些评论中,没有指明是“左道旁门”或“世俗气功”,而是冠以道家之名。如此,使人莫衷一是。

《百问》中说:“……由形而下的外丹理论,得出形而上的内丹理论,是否合乎自然,实在应该加以省思。”作者把形而上与形而下截然分开,认为它们所遵循之理不同,笔者对此有不同观点。虽然内丹理论非来源于外丹理论,但二者所遵循之理是相同的。《经》系辞上曰:“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与“器”之间却没有明确之界限,因为它们之间有过渡之状态这也仅是因循《易经》之说法而言。那么,“道”与“器”是何关系呢?“道者,万物之奥”(《老子》)。“是非器无以见道,亦非道无以载器也”(《道德经注释》)。语大,天下莫能载,太极包乎天地之外也;语小,天下莫能破,太极入乎万物之中也。合之天地,同一太极,分之万物,各一太极(《唱道真言》)。最能体现形而上与形而下彼此融通而统一的是《易经》。王立平先生说:“易理是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宇宙统一场理论体系”(《行大道)。《易经・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赵向阳先生说:“《易经》其大无外地破译了宇宙生成演化的规律,其小无内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内涵秘密,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存在与运动,都与《易经》同质同构,同祖同源”(《易数解码》)。由现代物理学可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所遵循之规律在表面上好像不一样,但其规律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微观世界所遵循之规律具有更普遍意义,只不过那种规律在宏观世界不明显,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上一篇:剑神之死 第4期 下一篇:知“道”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