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9 03:58:47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农民工总体数量的一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区别在于新生代农民工想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然而因为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缺乏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融入城市遥不可及。本文尝试通过相关社会理论,并结合社会实际,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问题。

[关键词]推拉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融入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19-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发展,来自农村的80后、90后们把城市当成是自己的归宿和家园,较少地返回乡村故土,并决定在城市立足,因为能力和学识、心态的原因,也因为缺乏社会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尤其社会医疗保障,缺乏整个社会的关注关怀,他们遭到来自城市的各种排斥和打击。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亟待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愿意忍辱负重,他们可以和老板或领导针锋相对。这种现状自然表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意气用事,可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再就业能力差,因为缺乏技能,缺乏社会归属感、城市感;同时因为他们的年龄偏小,还面临着婚恋问题,在工作中存在着不理性、被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消除制度障碍,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有着严格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分,正是因为出身问题,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他们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有些农民工虽然获得了城市户口,可并没有获得城市的认可,享受到城市给予每个市民的福利待遇。同时又不属于农村人了,土地也可能在几年中被国家收上去。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落实,扩大农民工参保面。重点加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的参保工作,实现社保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

二、消除身份壁垒,给新生代农民工以市民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家”的感觉,因为城市对他们构筑起一道道屏障。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在给予新生代农民工经济上的帮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民工,给予他们爱和关怀,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他们能发自肺腑地宣称:我是一个城里人。要充分发挥社区以及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在社区的城市居民中招募志愿者、共同参加社区交流活动等,增加他们的信息渠道,最终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基层生活单位,从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到社区居民,都要按照城市统一安排,在教育培训、子女入学、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对农民工实行与本城居民同样的待遇,让新生代农民工不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体会到平等的公民待遇,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从而对和谐社区的构建、社会的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造就业机会,为乡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之前我们一直在谈,新生代农民工要留在城市,而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在乡村发展得更好。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环境(乡镇新建起来的大量楼房)和商业环境的改善,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等因素,使得乡村的工作也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满意的工资收入,给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乡镇很快会变成城市,据我所知,笔者所在的农村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后选择自主创业,比如搞养殖、办个体等,此不举例。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实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人生期许。所以,各方政府要群策群力,尤其乡镇政府要为自己家乡青年的出路着想,为他们创设更多的社会条件。

一个城市不能无情地对待为其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流动人群。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极有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上一篇: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下一篇:论篮球多年训练中竞技能力提高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