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裁的非文学笔译能力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21 12:41:22

基于体裁的非文学笔译能力构建研究

[摘要]非文学笔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交流作用。无论是各国之间的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还是非政府组织机构,都离不开非文学笔译作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非文学笔译的研究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的学界中尚处空白状态。优秀的译文质量由良好的翻译能力决定,笔者认为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体裁理论出发,结合PACTE小组的翻译能力模式,构建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

[关键词]非文学笔译 翻译能力 体裁 二元结构 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44-02

一、非文学文本及非文学笔译特点

在我们弄清非文学笔译的特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非文学”是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是空集的状态。

李长栓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1]笼统地说,文学作品关乎的是个人情感,通过语言作为载体,以语言形式的不断变换来表达个人情感,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个人,而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提纯、凝练,最后熔铸成艺术形象,而这始终伴随着强烈的艺术感情。其最为典型的文学体裁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西方的《荷马史诗》到中国的《红楼梦》,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而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在语言形式上也贡献了主要力量。因此,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1)内容的虚构性;(2)非实用性;(3)审美功能;(4)社会的共识;(5)特有的创作程式和阐释程式。

与文学作品相比,“非文学”几乎囊括了除“文学”之外所有的范畴。非文学根据门类划分,可划分为五大类:法律类、政治外交类、新闻时事类、金融商务类和科学技术类。可以说,无论是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非文学文本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对比文学作品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非文学文本的特点:(1)内容的真实性;(2)语言的简洁性;(3)明确的功能目的性;(4)创作程式的规范性;(5)读者的确定性;(6)再者,非文学文本不具有审美功能。

结合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和笔译实践,我们总结非文学笔译特点如下:(1)译文语言书写规范、简洁明了、信息明确、行文严谨、信息传递有效;(2)译文要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断;(3)有明确的目的和读者;(4)原文信息量大,译文交付时间短,译员多是集体合作,采用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方式,翻译分工明确;(5)非文学翻译要求译员不断与外界沟通,联系实际,利用各种现有资源辅助自己完成翻译工作。

二、体裁视域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二元结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体裁”被引进到语言学中来,其目的是“找出话语共同体成员对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是如何分类的,并且怎么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言语行为中推导出来的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元语言”。[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体裁的研究日益丰富,而体裁研究也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语言学界对体裁的研究分为三大学派: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特殊目的英语)学派、悉尼学派和新修辞学派。本文主要采用的是ESP学派的体裁理论。

因为ESP的特点,该学派学者认为,ESP的语篇,无论是书面语形式还是口语形式,在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上都属于某一话语共同体的特殊交际行为,具有独特的交际目的,其语篇形式、语言结构、问题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体裁特点,并且被话语共同体成员所熟知。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非文学文本特点,我们知道内容真实、语言简洁、读者确定、团队合作是非文学笔译工作者需要兼顾到的要点。同时非文学文本具有较大的专业性,被某一个话语共同体成员所熟知。这些都体现了非文学笔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社会性。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是Swales和Bhatia。Swales将体裁定义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个分类,话语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享有一些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被源语篇共同体的专家识别出来,进而构成了该体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且影响和制约着文本内容和风格的选择。”[3]同时,Bhatia将体裁特点概括如下:(1)体裁是可辨别的交际事件,在专业或学术的话语共同体中出现,可被其成员确认和理解;(2)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约定俗成化,它不仅可以约束成员的表达意图形式,同时也会约束其成员对语法词汇的选择来表达语篇价值;(3)某一特定的专业话语共同体成员与“外行人”相比,更具备体裁的专业知识,对体裁的使用和探索更加充分地理解;(4)尽管体裁是约定俗成的结构,话语共同体成员仍然能够在体裁的框架下实现个人的交际目的;(5)体裁可以反映出学科特点和组织文化,体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和其他领域实践中的社会活动;(6)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体裁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4]

不难看出,体裁不仅体现了非文学文本的语言要求,同时也囊括了从功能角度出发的社会要求。这正与非文学文本的契合,我们选择利用体裁理论构建起非文学笔译能力的二元结构,即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语言层面涉及到在笔译过程中所包含的元语言能力。如“组织语言知识”,其中涉及到了“语法知识”和“语篇知识”这两个方面,属于第一性能力。“双语语言知识”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基础,没有双语知识,任何翻译活动都无从谈起。而“体裁分析能力”是在结合体裁理论之后,针对非文学笔译的特点的独到之处,它会指导译者在具体的笔译工作中保持原文的体裁完整性。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社会层面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体裁完整性问题。Bhatia认为在语篇的生成阶段,语篇不仅传递了书面的语言形式内涵,同时也传递了体裁意义,包括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在译者进行非文学笔译时,不仅要分析其内在的语篇结构和语步特征,也要明确语篇所涉及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交际目的在体裁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译者是否在译文中保持了原文的交际目的是非文学笔译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也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非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社会,译者要清楚非文学笔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才能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社会功能。其次,在实际笔译操作时,社会层面还关注了译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自身修养和评价问题。

三、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图示及子能力分析

通过非文学翻译能力模式图示所示,各项子能力之间绝对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子能力分析

1.双语能力。双语能力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基础,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潜在语言知识和交际系统。双语能力包含词汇语法能力、语篇生成能力和语篇认知能力。

2.体裁分析能力。体裁分析能力是指具有语步分析能力,能够把握住译文和原文的体裁完整性,并且能够分析每个步骤的语言特征。该能力是体裁理论在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中具体应用的表现,也是对非文学笔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3.使用翻译工具能力。使用翻译工具能力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如字典、网络、文献资料、平行文本、语法书、百科全书等翻译工具。

4.翻译专业能力。翻译专业能力是针对作为语言实践活动的“翻译”特别提出的一种能力,用来区别于其他的语言实践活动。该能力分为“翻译技巧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翻译技巧能力是指掌握双语之间的翻译技巧,通过对词汇、语法和语义的分析来完成双语之间的转化,专业知识能力是指译者要掌握翻译行业和职业需要的相关知识。

5.语言外能力。语言外能力是非文学笔译能力中一个比较大的属类,其中包括“专家知识能力”“双语文化能力”和“百科知识能力”。专家知识能力是指掌握译者所从事的某一个或几个非文学笔译的专业领域知识,如法律、商务、新闻和学术等。双语文化能力是指具有双语文化知识,掌握双语国家的地理、风俗、历史、政治和生活习惯等信息。百科知识能力是指译者要掌握更多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丰富译者的自身素质,有能力做一个全面的译者。

6.体裁识别能力。结合Bhatia的体裁理论,体裁识别能力是体裁理论在非文学翻译能力中的又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把该能力归入社会层面里,是因为该能力中的“识别交际目的能力”“识别社会功能能力”和“识别读者人群能力”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其中“识别交际目的能力”和“识别社会功能能力”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译文和原文之间的体裁完整性,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体裁意义和交际目的。非文学文本从本质上已经圈定了读者人群,非文学译者更要从读者角度出发去考虑翻译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7.团队合作能力。参照现今翻译行业的情况,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特别针对非文学笔译译者的能力要求。该能力要求译者能与翻译团队和专家、委托人合作,具备团队精神。其次,译者还需要具有时效能力,确保翻译工作按时完成任务。

8.扩展能力。扩展能力包括“扩展业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扩展业务能力是指能够扩展自身的业务,具有独立创业精神。自我学习能力是指掌握学习方法,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

9.自我评估能力。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在完成一项非文学笔译任务后,能够反思其整个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从译文质量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进行自我评价。该能力需要译者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素质。

除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能力之外,非文学笔译能力还包括“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

10.策略能力:根据PACTE小组的描述“策略能力是指解决翻译能力、保证翻译过程有效性的过程性知识,是整个翻译能力模式的核心,影响其他所有的能力”。[5]策略能力在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中是独立于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外的,统筹非文学笔译能力的二元结构,激发和调节其他的子能力。

11.心理生理要素:根据前文所设计出的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心理生理要素是独立于其他所有子能力之外的影响因素,它本身并不是非文学翻译能力,但是却对其他能力起到影响全局的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同样也是一名优秀译者需要具备的自身条件。

四、结语

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构建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所展示的只是笔者的初级研究成果。基于体裁的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还需要和课堂实践以及翻译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体裁理论在该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相信以此会收获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4,第23页.

[2]袁佥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

[3]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58.

[4]Bhatia,V,K.书面语篇的世界——体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23页.

[5]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

上一篇:从会话分析看因特网聊天室中的网络语言 下一篇:标清数字电视伴音技术单改双 刻不容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