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发性事件直播报道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3:41:59

关于突发性事件直播报道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海湾战争中的CNN、“911事件”中的凤凰卫视、抗击SARS中的CCTV新闻频道谈起,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后CCTV新闻频道的传媒表现,分析了突发性事件中的直播报道,进而得出突发灾难性事件直播热是电视新闻本性的回归的结论。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直播;电视

现场直播,从电视出现到如今的80多年中,早已经从一种艰难实现的技术手段,成为了一种常态电视手法。而新闻现场直播,更是从一种看起来新颖的、可以获取注意力的报道形态,演变为一种常规手法。但即使如此,当灾难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来临,现场直播报道依然给电视、给特定电视媒体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回顾电视发展史,往往是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持续追踪直播报道,成就一个媒体的名声与长远影响力。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海湾战争中的CNN,是“911事件”中的凤凰卫视,是抗击SARS中的CCTV新闻频道。尤其对于新闻类频道而言,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所做的成功的直播报道,往往是其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将一举奠定其影响力和基础。而正因为这样的紧密联系,每逢重大历史性事件,连续的现场直播报道,多媒体的强劲信息流,往往会使电视媒体重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重塑影响力。这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最初10天,CCTV新闻频道的收视会有6倍的增长就是一个证明。而同一时期,持续刊登汶川地震新闻的报纸的销售量,只不过增加了三分之一。

电视,天生就是为现场直播而生。为提升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影响力,还需要做一系列努力。不仅需要在理念、报道模式上做一些总结调整,还需要做一些制度建设。比如,新闻事件的分级与相应的直播报道方式等等。

现场直播呈现给观众的是完整的事件进程,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感受和认识都是即时的,连续、不间断的。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动是不可预料的,观众带着强烈的期待心理和参与心理观看直播,直播对事件发展进程的及时跟踪,对事件原貌的忠实记录,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心理需求,观众不再是新闻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见证者与事件同在,这种感受只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才能带给观众。直播是电视新闻即时传播的发展方向,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在这里,我最想讨论的是突发灾难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应该说这是所有突发性事件中最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最值得直播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灾难性事件直播比战争事件直播更容易实现,更受人们关注。因为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值得尊重的就是生命。

灾难性事件是具有反常性的破坏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它能使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破坏了社会环境已有的和谐。通过媒体的报道使整个社会、社会中的个人在最快时间里对灾难性事件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有明确认识,进而调整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不确定性和心理的不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重新整合。从这个角度出发,自新闻事业诞生以来,突发性灾难事件就一直是报道活动的重点所在。

2008年5月12日,央视从汶川地震当天就开始采取全天直播的报道方式,并很快与一套实现并机直播,其它节目播出都暂时停止,全天不间断播出地震新闻。而且由于地震的长期影响,这样的播出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地震发生半年后,央视新闻频道每天还有专门的节目围绕这一主题在播出。在长达半年多的形形的地震报道中,毫无疑问,现场直播是最受关注的方式。因为直播这种报道形式可以实现现场声、像同步传输,正是电视区别与其它媒介形式的长处所在。靠着现场直播这种及时、鲜活的报道形式和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公信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电视往往在与其它媒体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媒体第一时间准确的消息进行报道,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恐慌,准确权威的信息更可以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好的直播报道,是没有预演、没有编排、没有准备,而且信息极度匮乏情况下的真正的对灾难事件的全方位直播,观众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在汶川地震之后,与我国媒体以往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相比,央视对灾难报道的透明性主要体现在对地震救援过程的忠实纪录,对事件进程的客观呈现,特别是对党和国家领导人部署和指挥救灾过程不加修饰的全记录,使得政府的救灾进程透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当然,除不可缺少的现场画面外,电视直播的重要环节还有主持人和现场报道记者、电话连线记者传递的第一手信息。记者在现场不仅要观察、感受、体验,还要善于在现场发现、挖掘、判断、思考。记者发现,挖掘出有价值的事实、情节与细节的多少,决定直播新闻的信息的多少。前方记者应融入现场,记者的采访是深入现场环境和现场人、事的互动。央视记者李小萌与灾民心贴心地交谈,目光深情地送别老人,叮嘱他小心、走好。而她最后失态般地抽泣恰恰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魅力所在,直播中,就连记者自己也不知道下一秒要发生什么。军事记者冀惠彦三次乘冲锋舟冒险进入汶川,他和官兵在余震中翻船,在波涛中辗转,此时,观众们已经不太在乎他们能否进入震中,而纯粹就是要看到他们,知道他们的安危。

汶川地震时隔半年之后,2008年11月3日―12日,CCTV联合全国27家省级媒体推出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温暖灾区行”。这既是对灾区人民能否温暖过冬的一份挂念,同时也是对中国电视媒体影响力的一次再塑造。地震发生之时,CCTV新闻频道的长时间连续直播创造了难以触摸的收视高点,那么地震半年之后,“温暖灾区行”这种主题性的非突发事件报道,能否再次吸引受众目光,成为一个悬念。但是,当9天的“温暖灾区行”结束之后,收视数据证明,只要有现场电视直播,就具有了增加收视的砝码,只要有直播,观众就会或多或少地对节目有所关注。从中不难看出,对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甚至到所有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从曾经流行的追求刻意设计、注重策划到现在有什么播什么的现场直播,这是一个进步,更是一个伟大的回归,是电视新闻本性的回归。

上一篇:现代播音主持风格刍议 下一篇:浅析社会新闻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