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铜蓝蛋白对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7-19 02:12:24

血清铜蓝蛋白对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 检测铜蓝蛋白(CER),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 89例住院ACS病人分为AMI组58例和非AMI组31例,检测患者的cTnI 、CER、CK-MB。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在不同组合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cTnI(+)CK-MB(+)CER(+)89.7%和3.4% ;cTnI(-)CK-MB(-)CER(-)0.0%和6.9%,呈显著升高趋势(P

[关键词] 铜蓝蛋白;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09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使病死率大大降低[1]。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主要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约有25%的患者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约有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心电图的特异性改变[2]。约1/3的临床症状,心电图不典型的病例,常造成临床抢救不当。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或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或者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的病人,心肌损伤标志物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指标。并能及时指导治疗,对病情发展及预后进行判断[3]。血清铜蓝蛋白是一种含铜的具有氧化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氧化酶活性,其升高是机体对疾病的应激反应,为体内急相蛋白之故,铜蓝蛋白的含量在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可增加1 000倍,对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报道极少。为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治疗,降低病死率,该研究将2011年7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ACS患者,入院时除常规治疗外,同时查铜蓝蛋白,肌钙蛋白I定量,CK-MB,通过比较对照,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判断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测的89例(男59,女30)均为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ACS病人,年龄42~78岁,平均(55.2±12.4)岁。

1.2 方法

病人入院后立即静脉抽血送检,应用由罗氏公司生产的双缩脲试剂。cTnI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无需加热,否则蛋白质会变性。蛋白质溶液需要进行稀释,在蛋白质溶液里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变成紫色),CER采用免疫比浊法,CK-MB活性测定为酶动力学法。

1.3 阳性判断标准

cTnI最低检出量为0.5 ng/mL,CER为50 ng/mL,CK-MB为24 U/L。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5.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在不同组合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cTnI(+)CK-MB(+)CER(+)89.7%和3.4% ;cTnI(-)CK-MB(-)CER(-)0.0%和6.9%,呈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多年来CK-MB一直被认为是判断心肌损伤的检测手段,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此酶测定诊断特异性差,早期诊断6 h内灵敏度不高,诊断窗口时间较短等不足之处,国内外学者在不断的寻找一些能克服上述不足的新指标。

cTnl属于一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其特点是特异性较强,一般正常人的血液中cTnl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心肌细胞一旦受到损伤,受损细胞膜就会释放到血液,cTnl就会有一个较为迅速的、短暂的升高,cTnl的升高一般会在心肌受损5~8 h较为明显,12~24 h会到达一个高峰值,并在7~10 d会持续这种升高。从以上数据中该院可以看出,cTnl在AMI的素诊断中,具有灵高敏度特性,并且特异性强,不受骨骼肌损伤干扰,但不能诊断早期心肌梗死。

Mb(肌红蛋白)属于红色蛋白,含铁朴啉。它的分子是由大约包含17 000分子量的肽链组成,其中含有氨基酸残基153个,同时,肌红蛋白分子中含有肌肉组织中属于特有的蛋白质,即血红素辅基。血液检测过程中,Mb其敏感性非常高。肌肉细胞受损后,Mb会由于其较小的分子量而较早释放人血循环。AMI发病1~3 h内Mb会出现升高,6~7 h达高峰,直到AMI发病24 h后才会有所下降。当Mb呈现阴性时,可以帮助对AMI的有效排除。由此可以证明,在患者心肌受损的早期,肌红蛋白敏感性高、持续时间短,尤其是伴随着患者出现心肌病、肾功能减退、充血性心力衰竭、肌肉拉伤等现象Mb会升高,因而特异性不高,仅靠肌红蛋白升高不能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4-5]: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说是冠心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形成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主要特征是炎症,应该说,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以及出现炎性介质,包括细胞增生与激活都与炎症有关。铜蓝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的蛋白物,它不但是铜蛋白,还是粘蛋白,它能有效抑制炎症自由基和时脂氧化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参与LDL的氧化修饰。从临床实践以及近期的具有前瞻性的一些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资料中该院也可以证明,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性相关危险因素之一就是血清铜蓝蛋白的升高[1]。本结果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显著升高,参与冠心病发病过程,与国外文献报导一致[2]。通过此项科研,可成为常规检查,使很多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救治,及时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时治疗,大大降低病死率,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再住院率,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也必将减少国家和患者家庭的医疗支出,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 春梅,丛斌,于子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水甲-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4):623-624.

[2] 姜健, 华建江, JIANG Jian,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3):242-243.

[3] 董连宇,田庆印. 冠心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相互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1):23-24.

[4] Li D, Jialar I,Keffer J.Greater frequency of increased cardiac troponinT than increased cardiac troponin I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J].Clin Chem,2010,42(1):114-115.

[5] Ross R.The pathogensis of atherosclerosis: a perspative of the 1990s[J].Nature,2011,520:655-657.

(收稿日期:2013-04-25)

上一篇:颅脑外伤后同期行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 下一篇: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