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铝凝胶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3 11:14:40

磷酸铝凝胶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行磷酸铝凝胶治疗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临床主要实施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磷酸铝凝胶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磷酸铝凝胶;轮状病毒肠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098-02

轮状病毒肠炎是临床小儿腹泻中最常见的肠道疾病;轮状病毒常见于夏秋冬季节,其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口、粪,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据有关人员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有1.3亿婴幼儿患轮状病毒肠炎,造成87.3万人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轮状病毒主要是通过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为主。为探讨临床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行磷酸铝凝胶治疗的效果,该院对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轮状病毒实施磷酸铝凝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5~25个月,平均年龄(13.1±2.0)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大便次数多、发病急、排黄色水样大便,患者精神差。随机将10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临床治疗时,对对照组患儿行抗病毒制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同时给予肠道活性菌调节肠道菌群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其中对于

1.3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2]:显效:临床治疗72 h内全身症状消失,粪便性状以及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 h内患者全身症状好转,粪便性状以及排便次数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 h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粪便性状及排便次数没有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止泻时间与总疗程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止泻时间以及治疗总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发病年龄一般在0~2岁之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一般以上的小儿腹泻患者在0~1岁之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引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手等传播通道进入小儿消化道。幼儿的防预功能比较低,对大量的微生物入侵毫无抵抗力,致使大量微生物在幼儿消化道内繁殖并产生毒力,导致幼儿腹泻[3]。轮状病毒损坏幼儿小肠绒毛细胞,导致幼儿小肠吸收水和电解质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腹泻。当喂养婴儿的乳食发生质、量的变化超出婴儿消化道所能承受的能力时,婴儿肠胃里的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堆积在小肠上部导致局部酸度降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并繁殖,造成婴儿发生内源性感染和消化道功能紊乱轮状病毒性肠炎急性期呈现出低激活状态和细胞免疫变化与临床症状恢复一致,轮状病毒感染全过程中细胞免疫参与的重要作用,因此临床治疗中对于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磷酸铝凝胶属于一种高效的粘膜保护剂,其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应用,能够在胃黏膜表面形成粘膜层,以发挥其胃黏膜的覆盖保护作用,同时磷酸铝凝胶还具有非常好的制酸作用,所以其能够阻止胃酸侵蚀以及消化液的自身消化[4]。磷酸铝凝胶能够在胃部形成AICI3和刺激肠粘膜下前列腺素的吸附作用,对创伤修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将磷酸铝凝胶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仅能够增加药物的作用时间,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增加机体抗病毒作用,而且对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5]。临床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在抗病毒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同时给予肠道活性菌调节肠道菌群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磷酸铝凝胶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6.0%,同时也能够缩短止泻时间和治疗疗程,而对照组使用抗病毒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肠道活性菌调节肠道菌群等综合治疗的效果仅仅达到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春霞.去乳糖奶粉喂养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4):104-105.

[2] 刘仁红,肖毅,张荣贵.肠泰合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2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3):1024-1026.

[3] 袁学文.探讨3种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2):79-80.

[4] 杨黎明,方玉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流行及临床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5):2014-2015.

[5] 汪爱群,覃肇源,蒋小云.干扰素联合必奇及西米替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8):1278-1279.

[6] 陈光,陈玉琼,刘晓琴.改良艾灸法应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体会[J].四川医学,2011(3):1023-1025.

(收稿日期:2013-04-19)

上一篇: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临床探讨 下一篇:分析关节假体置换选择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