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银色”与“氛围”

时间:2022-07-19 12:31:57

保护“银色”与“氛围”

在中国,除了汉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地理、民俗、宗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音乐文化独具特色。随着科技、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到目前为止,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汉化,其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比较封闭的状态,其音乐也保存得相对完好。21世纪的今天,录音设备与技术、唱片工业都已达到接近巅峰的文明时代,无论是已经被汉化的少数民族音乐还是保存较为原始的少数民族音乐都应结合一定的客观优势,在不损害自身音乐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准确地说就是应在客观上具备一种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优势。本文着重探讨少数民族音乐当下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感性与音色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其音乐的产生及功用都与神灵、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如中缅边界热带雨林原始部落中,他们的树鼓在选材时就要把鸡蛋扔到树脚,在哪棵树脚下所扔的鸡蛋不破,就用哪棵树来做鼓;有的民族,在孕妇生产时,全族人都来参与击鼓仪式,以求达到可以帮助孕妇顺利生产的效果——类似的情况在诸少数民族中不难遇到。由此可见,在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较为封闭的少数民族部落的音乐中,较多的是感性和神性的因素,理性和科学较为缺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神性和灵性往往与理性、科学背道而驰,而其神性又往往较轻易地被现代科学的解释所和取代。正因为这一缘故,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科学一旦用在音乐和艺术上就会使其失去“灵性”,因此就过分强调了音乐的感性和神性而忽略了音乐所包含的科学和理性的因素。而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声音中,除了律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绝对的科学之外,其余不具有科学性。这种观点又过于片面和绝对。因为音乐中不仅仅律学一项具有科学性,其他很多方面也同样具有。就好比说声学。声音发出后在墙面上反射,那么产生的能量如何计算?这种随机的声学问题可能用感性和神学很难精确回答,这本身就证明音乐中的声学原理同样具有科学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耳接收到音乐之后传入大脑和神经系统,其产生的联觉,到目前为止未必可以完全用科学来解释,这又证明感性和神性是音乐固有的和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谁都难以证明神性和灵性是有还是无。笔者只想在此表达一种观点,即:在具备感性和神性的同时,音乐的许多要素诸如声场、平衡、动态等都具有理性和科学的因素。我们不应极端地鱼和熊掌只选其一,而忽略另外一半。

学术界普遍对音色的定义是:声音的感觉特性。笔者认为,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音质的定义,一般通行的说法较为模糊。以笔者自己的理解,音质就是乐声与噪声比例多少所构成的声音品质。音色对于发声体来说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而音质无论对于发声体本身还是非发声体本身都是一个客观概念。站在物理的角度上讲,声音的品质首先分为噪声和乐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反之,发声体做有规则的震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为乐声。物理领域中,噪声和乐声都是绝对性的概念。但是,在音乐的角度上,人耳辨识的乐声不仅仅是发声体规则震动这么简单,也许“门槛”要高得多。首先噪声和乐声的概念是相对的。比如说,一个规则震动的声音,如果把它的响度放大百倍千倍甚至是万倍,相信人的耳膜不但得不到任何美感和享受反而会被刺穿,那么这种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还是乐声么?也许物理领域还被定义为乐声,但是在音乐的层面上讲,那未必是美妙的乐声。更进一步地思考,一个发声体是不是100%绝对性质的规则震动或不规则震动也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比方说,在一架钢琴上任意演奏出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那个琴弦是100%规则震动还是小于100%震动呢?如果是小于100%震动,那么就说明那个琴弦在物理领域就不是绝对的乐声,而是乐声与噪声的结合体。最终笔者认为,在音乐的角度上,不存在100%的乐声,亦不存在绝对的噪声。声音上好的品质更好的解释应当是乐声的比重更大,噪声的比重更小。相同,品质低劣的声音就是噪声的比重多一点,乐声的比重少一些。所谓噪音就是噪音的比例超过了一定的度。关于这个度,客观上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如果用举例的方式来区分音色与音质的话,正如一幅图画,红色、绿色就是音色,像素、浓淡、饱和度等就是音质。一般情况下,音色的辨识度要比音质大得多,一个声音最大的特色是其音色而非音质,但是,音质决定着优劣,倘若只在乎音色而忽略音质的话,那么拖拉机的响声,房屋装修的钻墙声也都可以称作音乐。所以,音质是音乐的前提,音色是辨识发声体本身的特性的元素。《乐记》中儒家的音乐思想表示:听音乐有3种层次——声,音,乐。知声而不知音者,畜生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民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声”的辨别与审美比较容易,有无声音一般动物都可以判断出来。“音”和“声”的区别是“音”不仅是有声响,而且有音的高低,有旋律,有音色,有节奏等元素,“音”的判断也许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动物才能较为精确地辨识出来。“乐”比“音”又要上一个层次,“乐”不仅仅有声响、旋律、节奏等,而且还有“比音”所致的内容。有造乐者一颗虔诚的心和感情,对于“音”而言,“乐”的标准更高,限定的更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层次的审美除了人的感情这种主观因素之外从客观上分析最终的决定力量是品质的高低、内容的多寡,而非特色性元素。

二、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美与“氛围”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抛开个人的心情,气候的变化等因素的干扰不谈,同一部影片在关灯与开灯的情况下也许差别很大。这部片子还是那部片子,为何有灯和没灯看感觉上会有所不同呢?一个女孩,她站在马路上和站在花草丛中看起来是不是也有所不同呢?以上2个事例,笔者只是想说明美的相对性和对客观的依赖性。电影和女孩美的体现与所存在的客观有着直接联系,音乐也不例外。在这里,对于美依赖的客观对象笔者称之为“氛围”。“氛围”有时也是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一部《三国演义》,若是只有文言文的文字版本,相信到现在能读完读懂的人少,然而用现代手法拍成电视剧,虽然有些深层含义未能体现,但是至少三国的大致已被大众所接纳所了解。《三国》还是《三国》,只是表现形式换了一下,结果就大不相同。汽车喇叭几乎是许多人最难以忍受的噪声之一,如果在安静的房间里或者是剧院里,它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噪音制造机,但是,在一次著名的音乐会上,汽车喇叭和管弦乐团一起被作为乐器使用,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自然是很多方面,笔者想最具代表性的解释就是“氛围”的特殊性造就了汽车喇叭的乐声功能。如果非要站在声学的角度上说,那也比较容易解释,声音加声音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它们会起到一种化学反应,当汽车喇叭在一般的氛围下面单独发出声响时是噪音,但是在音乐会那种特殊的氛围之下结合众多乐器,就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所以,美还是不美,美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也要依靠氛围的营造。

所谓时势造英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老版与新版在内容上虽有微差,但大体上都没有偏离原著太多,刘备还是那个仁义的刘备,曹操还是那个枭雄的曹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相当一批会先入为主地喜欢旧版本,而排斥新版本。但是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许多都没看过旧版本,甚至旧版本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但是95集的新版三国确可以让他们耐住性子一口气看完。俗话说“青出于蓝胜于蓝”,新版三国既然可以在这个时代通过实践的检验,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进步的。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在审美方面也是顺应这个时代的,相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也是先进的。再进一步地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游戏法则和审美标准,有时这种法则和标准与内容无关,而是与形式和氛围有关。形式和氛围迎合了时代的口味,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自然就达到了烘托内容的功效。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需要保护“音色”与氛围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建设发展不等同于通俗歌曲少数民族音乐化。从上一个世纪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学者和音乐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一定的关注和研究思考,甚至也作出了一些创作方面的尝试。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带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音乐都不是从少数民族音乐的立场出发所做的探索,而是在通俗歌曲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以求烘托通俗歌曲的效果,或者就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的内容进行改编。在音乐中,既然有理性也有感性,有神性也有科学,具体些就是符合建设发展的标准首先就是不能破坏其本身的特色和内容,那么建设发展的对象本身更多是感性和神性,所以,理性和科学的东西只能在其形式上去表现。音色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也是建设发展中需要保留的东西。音质这一个客观概念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核心的因素。美感既然与身处的氛围有关系,也随着氛围的变化再自我微调。那么,到底客观上有没有一个氛围的最佳标准呢?由此得出,只要有一个最佳氛围,那么在此固定的氛围下,决定声音品质的那个“度”就是确定的。笔者认为,客观上存在最佳的氛围标准。中央电视台SSL数控模拟录音棚的400平米的录音间就是一个实例,那里极为苛刻的声学设计已经造就了那400平米的空间是一个极佳的氛围。这样以来,一个大大问句自然就产生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在那样一个氛围和标准下到底是属于乐声还是噪声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根据个人的理解,许多“乐器”“歌曲”本身发出的声音在音乐的角度上并不能称为是乐声,只是它们的音色让人联想起“音乐”二字,其音质很难达到“乐”的标准。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应当保留的是其音色,需要完善的是其品质。关于这个氛围的品质也有时代性,正如新老《三国演义》的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地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是一件长期曲折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毕竟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无论怎样,传承我们少数民族音乐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身为音乐工作者,把少数民族音乐建设发展这一工程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程序上更是我们无法推脱的义务。笔者希望通过此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少数民族音乐建设的真正内涵,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功地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健康向前发展。

上一篇:浅议新时期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器乐教学 下一篇:浅谈音乐教师研修的目标、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