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歌唱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9 12:29:11

小学生歌唱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普通小学,唱歌是音乐课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作为音乐教育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的唱歌训练,建立起学生良好的音准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关键词:歌唱教学 培养习惯

在普通小学,音乐课主要是以学习演唱歌曲为主。唱歌可以使学生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无穷的享受,也最容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但是,要想让学生做到“想唱就唱,唱得响亮”,音乐教育者就应该进行科学的唱歌训练,建立起学生良好的音准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日常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习惯。落实基点

教育即是培养习惯。音乐歌唱教育首先得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是比较活泼好动,在唱歌时易东张西望,或弯着腰,或弓着背,这些都是不良的唱歌姿势,这样的姿势会直接影响人声的良好发音,使唱歌时的发音显得散而乱,没有质量。因此,要想唱好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学生良好的唱歌姿势和心态,培养他们正确的唱歌观念。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笔者采用了这样的手段:1、在学生坐着唱歌时,告诉他们大约坐音乐小方凳的一半,把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面,然后抬头挺胸,精神饱满。2、在学生站着唱歌时,教他们两脚以小丁字步自然站立,然后挺胸收腹眼睛有神地看教师。3、尽量面带微笑,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唱歌,有了良好的唱歌姿势和歌唱心态,也就为更深层次的歌唱训练做好了牢固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发趣点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找准趣点,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如果你设置一个精彩的导入,那将引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想唱的火花。如:在学习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前,教师可先拉上教室的窗帘,使教室的光线相对变暗,营造夜晚的氛围,然后再放上一段《摇篮曲》,然后柔声地说:“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了,小动物们也累了,停止了歌声,我们家的小宝宝也要睡觉了。”然后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轻轻地抚摸孩子们说:“孩子们请闭上小眼睛,让妈妈的歌声伴随你进入甜甜的梦乡吧。”由于教师的角色变换,话语中时时透露着像妈妈一样的真挚情感,学生们渐渐进入了情境。这时,教师弹起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旋律,再进行歌曲的教学,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了。教师激趣,效果事半功倍,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想唱”。

三、拓宽视野。填补盲点

“识读歌谱”是唱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是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一个盲点所在。低年级阶段音乐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听唱,但忽视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到了中高年级之后,很多孩子就因为识谱的枯燥、厌烦而挫伤了他们唱歌及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不能放弃低年级段的识谱教学,相反可以借助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将音符、节奏、旋律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拓宽视野,填补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空白,帮助学生完成音乐理论知识的建构,同时还可以创设各种音乐认音游戏,在各类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即兴创编演唱旋律,弥补只会唱,不会创的缺憾。让学生真正做到“能唱”。

四、优化过程。把握重点

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尽情地感受歌词的美。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再用优美的声音去表现歌曲。

在唱歌过程中,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就谈不上气息的运用与控制,即使歌词朗读得再好,歌曲听上去还是会出现没有乐句感,该断不断,该连没连的感觉。因此,可以结合歌曲,让学生做急吸急呼,急吸缓呼,急吸匀呼,缓吸急呼等呼吸训练。做到口鼻共用,呼吸均匀。唱谱或读词时提醒学生哪个地方该换气、哪些地方适合用弱一点的气息、哪些地方应该强一点等。这样,唱出来的歌曲才会流畅,不至于让人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唱”。

五、增强直观。突破难点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所以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而歌曲中的每一个“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耳朵来听辨,比较抽象。怎样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知道音的高低呢?

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手势和体态语言辅助教学,这样就能使音高形象化,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音高,在指导学生歌唱时,不仅仅是打节拍,遇到学生难唱准的音,则可以用手势的高低,面部表情的“松”、“紧”等体态语言来区分音的高低。音高,手势就高,面部表情就“紧”一些:相反,音低,手势就低,面部表情就“松”一些,音的高低一般以小字组的“5”为分界线,向上为比较高的音,向下为比较低的音。唱起来时,“5”上面的音面部表情就紧一点,“5”下面的音面部表情就松一点。唱同一个音时,手势的位置保持在同一高度。遇到比较简单的旋律时,则发动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自己感受音的高低变化,引导他们唱准歌曲。

直观的肢体语言会让难点迎刃而解,也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确保唱出准确的音高,让学生真正做到“唱好”。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音乐的翅膀,教师应该让他们张开双翼,引领他们在音乐这条道路上飞翔,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不但让学生做到“想唱就唱,唱得响亮”,更要努力让学生做到“想唱就唱,唱得漂亮!”

上一篇:二胡长弓的基础训练及其运用 下一篇:乐理分析与演唱技巧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