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时间:2022-07-19 12:28:20

大力提升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建设北京市经济高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融合怀柔生态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探索一条适合怀柔区域特点的生态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建设,带动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科学发展”,这是北京市继“十二五”提出“六高四新”发展战略后,怀柔区再次被纳入了全市城市经济高地范畴。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怀柔区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怀柔不仅应在全市生态涵养方面树立典范,还要在生态型经济增长方面有质的突破,以真正实现生态涵养和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建设北京市经济高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融合怀柔生态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探索一条适合怀柔区域特点的生态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生态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怀柔区历年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自2000年成立怀柔区生态环境建设特色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来,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仅以京津风沙源和退耕还林项目为例,12年间累计投入已达5.7亿元,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沟域。

经过多年努力,怀柔区域生态涵养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增强。初步估算,自2000年生态治理工程共栽植各类树木7000多万株,成林后,年可增加木材蓄积9.5万方、增加蓄水在344万吨以上,年吸收二氧化碳13万吨以上、释放氧气9万吨以上;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年可有效蓄洪在1000万方以上,年减少土壤流失1.76万方以上。

12年间,怀柔全区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69%提高到了2011的75.57%,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6.6%提高到2011年的53.16%,有效地起到了拦风挡沙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作用,绿色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提高河道防洪标准,防止了河岸坍塌等潜在危险,减少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坡面侵蚀强度,遏制了农田化肥农药因土壤侵蚀流失进入水库造成富营养化的趋势。经初步推算,各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降低到280吨/平方公里·年以下,比治理前下降50%以上,年拦蓄泥沙在6万吨以上。

自实施泥石流搬迁、生态移民工程以来,怀柔累计投资2.9亿元,完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村民搬迁1.2万多人。通过迁村并点、合并村庄等措施腾退宅基地新增复垦耕地545亩;通过合并村庄改善移民能源结构,有效降低了人为损坏山体植被的机会,可减少因烧柴而人为损坏山体植被在2万亩以上。

这些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治理区域内生物群落发生良性变化,植物群落多样性逐渐增加,动物种群明显增多。

生态建设在改善了怀柔投资环境同时,还推动了区域资源升值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怀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成功打造了雁栖不夜谷、夜渤海、银河谷、长城国际文化村等多条沟域经济发展带,有效地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一产与三产相融合,达到了生态涵养发展的目标。如琉璃庙镇依托青石岭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成了双文铺、八宝堂等民俗旅游专业村,打造了“白河湾”沟域经济带,自2010年5月开沟以来,共计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235户,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解决劳动力就业9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00余万元,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再如,汤河口镇东帽湾村依托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成了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并且荣获了京郊最美乡村称号。初步统计,到2011年底,全区挂牌的民俗旅游户达3200户,解决农民季节性就业5万人,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不仅改善了产业结构,也推动了产业资源的转型,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升值,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副产品向商品化转移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仅京津风沙源工程植树造林一项年可增加木材蓄积近9.5万立方米,年生态效益1.5亿元以上。

生态环境建设仍困难重重

尽管怀柔生态治理成效初显,但仍存在一些发展难题。

怀柔山区占总面积的88.7%,部分地区生态依然脆弱,自然灾害治理有待加强。近几年虽然怀柔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搬迁和泥石流搬迁,截止2011年底完成搬迁12173人(其中生态移民3470人),但全区仍有16000人生活在山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区、受洪水威胁地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个别旅游点和民俗户依河而建的违章建筑,阻碍了行洪,存在防汛安全隐患。

当前的怀柔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生态的保护与开发尚缺乏统一的科学合理规划,相邻沟域同质化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沟域内许多景点规模小档次低,且数量多,分布密集,没有承接吃住玩购及会议一体的能力,不能留下游客,呈现出过客旅游现象,一些沟域甚至超承载力发展,没有做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有机统筹结合。生态治理部门间各管一段,没有做到从山顶到沟谷对包括山水林田路村污、供排水等要素在内的同步综合治理。有限的政府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许多扶持项目散而小,像“撒胡椒面”一样,有限的资金投向分散,如“泥牛入海”,起不到应有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从产业上看,山区的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环境污染仍有待进一步治理。过去几年,怀柔山区的肉鸡养殖业逐渐形成了规模,但却污染了空气,不到位的环保措施也对水源产生了污染。比如,鳞次栉比的“虹鳟鱼”招牌让人应接不暇,几条主要流域养鱼业的快速膨胀与生态水源的承载能力出现矛盾,环境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生活上看,随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生的污染数量正日益增加,个别农民环保观念淡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生态环境。各镇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没有完整的供排水系统,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由明渠、暗沟直接排入河道,成为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生态环境建设新思路

进一步夯实怀柔的生态建设成效,强化生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怀柔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层次流域”的总体思路。

“一个中心”即生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当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质量为中心。把怀柔建设成为北京防风挡沙的绿色生态屏障,成为首都市民慢节奏减压生活的休闲场所,成为市民定神、清心、洗肺、保健、养生的绿色生态健康谷的同时,也更要注重提高当地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两个目标”是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强区。就是立足“三个北京”的要求,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将发展置于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科技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会议会展、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以及生态旅游等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产业,在实现经济强区目标的同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个层次流域”是指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人文经济等要素,根据其自然地理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将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平原、浅山和深山三个层次,同时依据各地区的自然水文地质特征,将全区划分为八个不同的流域,每个流域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以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平原地区既涵盖了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也包括了怀柔新城,是怀柔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实现经济强区打造北京新经济高地的主要载体,也是生态环境示范建设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着力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由城乡绿化向景观美化、由生态保障向综合服务转变,沿交通主干路、河道,完善提升一批绿色生态示范景观走廊,加快推进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打造一批精品休闲绿地,积极推动大型公建屋顶、建筑墙体、停车场等实施立体绿化。

以全面提升水环境品质为核心,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利用与回补并重的原则,加强平原地区水系生态治理,努力营造城市水体景观,推进城市河网水系景观建设,构建以“四库八河”(四库为怀柔水库、北台上水库、红螺镇水库、大水峪水库;八河为小泉河、雁栖河、牤牛河、大沙河、沙河牤牛河、庙城牤牛河、怀河、潮白河)即一条长城背靠着、四个水库怀抱着、八条河流环绕着为主体的纵横连通、交错分布的城乡水域格局,努力营造“水清、岸绿、亲水、怡人”的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水环境。

通过加大老旧小区的建筑、市政设施改造,对不具备拆迁重建条件的老旧平房区和简易楼房区开展环境整治,配套完善必要的安全环境设施,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整治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和农贸市场周边的环境,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着力解决私搭乱建、小广告、非法经营等环境秩序类问题;同时加大新城保障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

对于平原地区的产业选择,应主要以科技研发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化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约束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力,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切实提升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现经济强区的同时,打造宜居怀柔。

浅山区是怀柔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和主要的大众旅游休闲区。主要包括怀九河、怀沙河、雁栖河和大沙河等4大流域的山区部分。该区域应立足于已有的沟域经济,加强相应品牌项目、精品项目的带动力、辐射力,大力发展流域经济,重点围绕慕田峪长城、黄花城水长城、红螺寺等著名景区和长城国际文化村,以长城文化、红螺文化、板栗文化、虹鳟鱼文化为灵魂,形成多个国际知名景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承接国内、国外游客的生态旅游区。

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打造“雁栖湖会都”,引领其向高端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特色林果业,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经济、文化附加值等多重功能,将一产中的种植业、养殖业与三产中的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生态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产出效益,如发展有机樱桃采摘园、熏衣草观光园等;在做好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虹鳟鱼产业,以服务大众为中心,大力发展民俗游、生态休闲游、大众游等休闲旅游产业。

深山区是生态保护屏障的主战场,是特色旅游体验区。主要包括天河、汤河、白河、琉璃河等4大流域。在生态建设任务上,一是加快构建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体系,适度调整林木结构,营造生态环境景观,着力打造一批森林旅游景区;二是加快建设重要生态流域,加强河道治理,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打造高档次的生态湿地公园。重点打造旅游集散镇,引导山区居民在新城、重点镇、小城镇就业;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深山区的产业选择,选准切入点是关键。结合深山区,特别是白河、天河流域河滩地资源较多的优势,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与旅游需求、绿色食品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对污染较为严重的肉鸡养殖业,在妥善解决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尽快退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有机特色种养植业、体验采摘种植业等,突出建设几条特色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

对于深山区在旅游业发展,应紧紧围绕满族文化、影视文化、养生文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主题,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汽车旅馆、养生会馆、主题酒店,在发展民俗游的同时,重点发展个性化旅游、特色旅游和高端旅游。

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编制统筹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宽、科学性强的长期系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做到规划先行的发展原则。规划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如:做好区域内养殖业、旅游业、农业等科学规划,可避免出现超承载负荷现象,平衡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对于现阶段的怀柔生态建设而言,首当其冲的应是编制一个统筹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需要用超前眼光,全局思考,统筹安排,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完成规划的编制。力争通过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有序推进,坚持一个流域一个发展策略,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引导广大农村地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生态环境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生活资料向生产资料转变、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变的步伐,确保开发一个流域、成就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

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既可以进一步涵养山区生态环境,还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自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人口逐步向小城镇、平原地区转移,以宝山镇为例:1990年常住人口12879人,2005年常住人口10022人,2010年常住人口9539人,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资料显示,全区8大流域目前共有108个行政村,总户籍人口58561人,平均每村542人。实际上许多山区村,特别是深山区村基本上变成了留守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山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区、受洪水威胁地区及饮水困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建议市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山区生态搬迁移民力度,通过政策鼓励、资金奖励等机制,加大引导此类村民向新型农民社区、小城镇、重点镇甚至山下转移。

集成统筹政策资金。近年来,怀柔区在政策资金统筹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04年,把区发改委争取的生态移民资金和区农委争取的泥石流搬迁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使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区内相关部门间的政策统筹力度,打造适合新形势发展的资金整合平台,按“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部门联动、集中使用、各司其职”的原则,通过政策集成项目整合实现资源整合资金聚焦,优先集中扶持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重点流域的发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流域经济,力争扶持一个,见效一个,打造一个,精品一个。

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方式。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农村发展的核心主题。生态环境建设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政府资金投入毕竟有限,与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步伐,应大力引进各种非政府资本,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依托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对一个流域甚至是几个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整体统筹开发和保护,对盘活出来的土地存量,集中节约使用,进行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把流域内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从而达到生态得到保护、资源得到开发、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收益、开发商得到效益的多方共赢目标。

培育特色品牌产业。根据各个流域特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一是突出产业升级,调整旅游业态。根据流域特点,因地制宜,差别化发展,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进集约型发展为重点,以坚持生态优先,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实现旅游业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二是通过不断培育,打造流域品牌。乡村旅游不应仅停留在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乡土风情、品尝山野美食的一户一村一沟域的发展模式上,应加快建设生态旅游流域经济,通过对流域的整体包装,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特色旅游,推出流域内自己的品牌。三是挖掘当地民俗,打造世界品牌。以“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增强城乡居民环境法律保护意识的过程中,一要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信息上沟通,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二要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农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从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在切实提高农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引导他们清洁生产、文明生活。三要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严重后果,切实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上一篇:马德里揽胜 下一篇:车轮上的德国——速度与安全并行不悖